2023年大陸GDP增速 可以保5

盧鋒爲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英文雜誌《China Economic Journal》主編。擔任中國財政部、人社部顧問和央行諮詢專家。曾被評爲「北京大學十佳教師」。(取自網路)

盧鋒爲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英文雜誌《China Economic Journal》主編。擔任中國財政部、人社部顧問和央行諮詢專家。曾被評爲「北京大學十佳教師」。

盧鋒表示,去年的經濟增速可能在3%上下,比既定目標低四成。2023年的經濟成長,疫情防控與積極宏觀政策釋放的增長動能足以對衝不利因素影響,使得經濟增速復甦回升到5%上下。如果房地產和平臺監管領域糾偏措施較得力,提振民企發展信心工作有較好成效,疫情策略轉換一次性衝擊影響有限,經濟復甦可能加速提升到6%,達到近年水準。

盧鋒指出,疫情3年來中國經濟經歷大起大落,由於2020年低基期效應,2021年實現高增長,但也出現三重壓力。「我認爲2021年還有可能做得更好一些,特別是宏觀政策和監管政策值得研究探討。」原以爲2022年隨着經濟刺激政策可以有效舒緩三重壓力,但疫情等因素導致2022年也不及預期。

他稱,疫情3年來,中國經濟平均增速顯著低於潛在增長率,GDP增速放緩並不只是數值,反映在百姓就業、收入、儲蓄等方面。宏觀經濟形勢不好,個人微觀感受也一致。

盧鋒指出,今年隨着疫情防控政策變化,宏觀經濟形勢將有所好轉,也會帶動就業和消費回暖。在宏觀政策應該抓投資還是抓消費的選擇問題上,中國有通過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獨到優勢,一方面所處的發展階段還有投資機會,另一方面政府也有較強宏觀調控能力。但消費在國民經濟中也應發揮好基礎作用,可適當調整促投資與促消費的比例,進一步提高促消費比重。

他提醒今年經濟發展可能取決於五方面影響因素。第一,疫情影響是否會越來越弱。第二,刺激經濟的宏觀政策如何加力增效,這方面還有不確定性。第三,監管政策糾偏的程度和效果。第四,外部環境看空,內需恢復情況不確定性。如果要實現5%增長,內需增長至少要超過6%。第五,民營經濟恢復與發展情況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