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減碳目標保守 環團批是否有達到2050淨零排放的決心?

國發會今天公佈淨零轉型階段目標及關鍵戰略執行方案,並提及2030年目標爲較2005年減碳23%至25%,遭質疑與原本的目標20%相差無幾。(林良齊攝)

各國近年來紛紛宣示將在2050年前致力達到「淨零排放」,承諾快速且大量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國發會今天公佈淨零轉型階段目標及關鍵戰略執行方案,並提及2030年目標爲較2005年減碳23%至25%,與原本的目標20%相差無幾,但多個環保團體批評,2050減量目標設定爲全面淨零,但2030年的目標規劃至今竟與現行溫管法設定的目標相差無幾,抗拒2030年40%的減量目標,連30%的目標都不願納入規劃,令人懷疑中央是否有達到2050淨零排放的決心?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等環團聲明指出,現行溫管法2050年減量50%的架構下,原本就設定2030年減量20%的目標,如今整部法案大幅修訂爲「氣候變遷因應法」,行政院也於三月提出淨零路徑,將2050減量目標設定爲全面淨零,但2030年的目標規劃至今竟與現行溫管法設定的目標相差無幾,密集規劃了一整年卻只增加4%的減量目標,此目標設定可見我國對於淨零排放仍過於保守消極,未拿出破釜沉舟的魄力,氣候變遷因應法也即將明定2050淨零排放,我國的中央政府卻仍裹足不前,不僅抗拒2030年40%的減量目標,連30%的目標都不願納入規劃,令人懷疑中央是否有達到2050淨零排放的決心。

環團也建議,工業減碳策略目前散落在12項戰略之中,且金管會的綠色金融戰略尚未清楚說明其如何驅動足夠的投資來引領工業轉型;目前的公正轉型戰略也尚未評估工業淨零轉型過程中對勞工與當地經濟的可能衝擊、擬定細部措施的實施期程;中央應在明年第一季時,由經濟部統合散落在12項戰略之規劃,提出完整的工業淨零戰略,方能呼應 COP27之後,七大工業國欲藉由氣候俱樂部加速工業去碳化的國際趨勢。

環團指出,今日戰略公佈後,後續應建立長期的社會溝通與協作機制,持續邀請社會各界針對政策計劃進行對話討論,提出公民參與時程,擴大參與途徑,讓公衆瞭解淨零路徑此一重大政策。而首要之務便是公開基礎資訊,例如預算、具體目標、能源與產業評估的量化數據等,讓淨零轉型的討論能夠立基於真實的數據資料。同時也要邀請各利害關係人成立監督小組,檢討各戰略執行進度,與時俱進地檢討修正。

針對多國2030年減碳承諾比我國更嚴格,環保署氣候變遷辦公室主任蔡玲儀說,各國計算基礎或選用的基準年不一樣,我國原本2030年的NDC 20%就是務實計算,仍用最保守的可以減碳的空間,雖然公約呼籲加大2030年減碳力道,但亞洲國家在全球供應鏈上扮演不同角色,以臺灣產業結構檢視及調整很務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