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的職場焦慮:可以裸辭嗎?月薪多少才正常?一定要當到主管嗎?

示意圖/ingimage

你也有年齡焦慮嗎?擔心年齡大了的自己不再被人喜歡、求職路上也不再順遂?這次讓我們一起看見焦慮背後的迷思,豁然面對年齡增長後的人生吧!

「三十歲,挑逗且充滿生機。Thirty, flirty and thriving.」這是電影《13 Going on 30》對30歲下的註解。

電影講述13歲的女孩Jenna一直充滿對大人世界的憧憬,期待着快點長大,熱愛時尚產業的她,想像着自己成爲事業有成、風情萬種的30歲。

然而在實際體驗過30歲的生活後,她才發現在骨感的現實中,那個被社會期待豢養出的關於30歲的想像,十分空泛也不有趣。

如今距離電影上映近20年,當年演出幼年Jenna的演員也早已走到30歲那一步。

時間過得好快,回望過去,你我小時候,可能都經歷過那種爲了考試、人際而煩惱的時期。

那時候的煩惱小小的,但對彼時的你我來說卻尚不可負荷,於是我們渴望跳過青春期的混亂、期待長大進入成年期,想像着那時生活才真正開始。

然而當有天我們終於到了那裡,你卻又覺得比起期待一個新篇章的開啓,更多的是對生命某個重要部分即將結束的惆悵,於是很多人都陷入了對30歲感到焦慮的狀態。

從數據看30歲職場焦慮

事實上你不是孤單的,讓我們看看一些數據,讓你知道其實許多人正更你共享着同樣的「30焦慮」。

根據慈善機構Relate於2022年公佈的一項調查發現,25至39歲人中有77%的比例感到步入人生不同階段的壓力。

更早些時候職場社羣平臺LinkedIn也在2017年發表了一項全球性的調查,調查發現有75%年齡介於25-33歲間的青年人,正經歷着「青年危機」(quarter-life crisis)——30歲前後,因爲事業、財務及人際關係,而經歷不安及自我懷疑的時期。

然而你有想過這些數字爲何得以牽動如此強大的情緒、我們對這些數字的背後又是由何而來嗎?30歲又是如何成爲焦慮一代的里程碑?在面對30歲的職場焦慮時,我們又該怎麼克服呢?

不妨,讓我們聚焦在職場上,點出那些沉重的、窒息的,你我都可能揹負的關於30歲的職場焦慮有哪些?

30歲還可以裸辭嗎?

有一種普遍的社會敘事認爲,二十代有無盡探索、冒險、享樂的本錢,也能竭盡所能地弄清自身的愛好,但在這一代結束前,我們必須磨平對生活探索的好奇、抹去一切的不穩定和不確定性。

一旦踏入30歲,關於你必須「穩定」的預期紛杳而至,但假設30代的我們,在這時發覺自身所好,想去嘗試的話,那我們還有裸辭的權利嗎?

擁有「婚紗女王」美譽的華裔設計師Vera Wang在40歲時才轉職,從她的轉職故事也許你能看見堅持、創新,逆境中成功的勇氣。

在創立自己的婚紗品牌Vera Wang之前,Vera Wang曾是Vogue的時尚編輯,但她卻毅然決然地在加入Vogue的第16年,因爲意識到編輯的工作已並非心之所向,而選擇裸辭資深時尚編輯的職位,轉而追求設計衣服的夢想。

她在中年時才決定轉行成一名時裝設計師,彼時的她沒有正式的設計學位,更沒有任何服裝設計的經驗,然而她依舊靠着個人的審美和對細節的在意,以及精湛的工藝,一躍成爲一衆明星搶着購入的婚禮,也開始讓她的品牌Vera Wang展露頭角。

經歷裸辭再轉職的Vera Wang得到了這樣的啓發:「如果你發現自己在某個領域內的熱情正在消退,那就是嘗試一些新事物的時候了。不要害怕改變,害怕尋找新的靈感和刺激。」

延續她的想法,當心底出現想追求的事物時,你也可以試着用未來5年、10年後的角度,向自己約定一個讓自己在30歲後依然能勇敢嘗試的時限,並立好停損點,接着勇敢踏出,畢竟沒有嘗試過的話,你可能永遠留下「What if」的念想。

在30歲裸辭、跳脫原先穩定的環境去追求一個你也無法清楚的未來,肯定不容易,身處轉換跑道之際的你,可能也會覺得這一段嘗試的時期好長,你看不到未來在哪,會自我懷疑 30歲時還能試錯嗎?

但在挺過這一段勇敢嘗試的時間後,你會發現在漫漫人生中,你停下腳步的這段日子,其實不如你想像中的漫長,但你卻有可能因此成爲,讓你離理想中30歲的模樣更接近的一大助力。

記得,當生活向我們招手時,我們永遠都有迴應它的權利!

30歲就一定要當到主管嗎?

「三十而立」這句孔子對三十歲時的評價,被寫進課本里、刻進腦海裡,成爲社會潛藏着、被奉行的圭臬。

而他口中的「立」,其中之一「立業」,更是直指30歲的人們應該確立自己所從事的事業。

放在現代的脈絡下,也許理想中的職涯進程是20初頭進公司,在公司、職場打轉、學習;30歲前升主管,即便不是大主管,至少也要是小部門的主管。

但假設你所追求的不是事業有成的生活呢?

Netflix《雙軌人生》展示的正是不同選擇,所引導出的不同結果。

劇情描述女主角是一位對動畫製作有着極大熱忱的學生,在大學畢業前夕,因爲懷疑自己懷孕因此選擇驗孕,從此人生走向了兩個不同的方向:一個是爲了孩子放棄夢想,回到家鄉的她、另一個則是沒有懷孕,來到洛杉磯逐夢的她。

觀影時你會發現,你很難斷言哪一種選擇最好,這時我們可以參考史丹佛大學人生設計課使用的奧德賽計劃,規劃出屬於你的「雙軌人生」。

執行奧德賽計劃時,你需要透過以下模板試想出3個版本、時長5年的人生計劃,3個版本分別爲:

計劃書寫方式則如下:

就像小時候想像着大人模樣可以如何可能的你,現在也着手構建、試想怎麼樣的人生纔是你想要的吧!

30歲月薪多少才正常

當年近30歲時,也許你會發現突然間,周圍的人開始有買房、買車的規劃,因此開始談論抵押貸款,進一步會延伸的就是爲了達成這些目標,每月薪水應該多少的話題,無形中形成了所謂30歲月薪應該多少的標準。

然而正如前述奧德賽計劃的討論,你所規劃、期待的不同人生,對應的收入標準會有所不同,因此沒有一個通體適用的準則,告訴你30歲的月薪應該要多少才正常,所謂的正常也許根本不存在,端看你所企盼的人生長怎樣。

又假設我們以另一個角度——「幸福感」出發討論,那麼你也可以思考是什麼讓你感到幸福,試着重塑你的幸福感來源,列舉出那個讓你感到幸福的事物是什麼,是令人稱羨的收入、穩定的關係、還是工作生活平衡的日子。

然後以以終爲始的思維思考要讓滿足這些幸福的情況,需要滿足哪些條件,接着纔回頭訂立屬於自己的月薪標準。

致步入30的你,即使此刻感到焦慮,也記得輕聲地告訴自己這份焦慮很正常,但我們有選擇,可以勇敢直面它、承接它,勾勒出自己期待的模樣,要知道,那些因年齡而長出的智慧、歷練都不是假的。

致尚未步入30的你,即便還沒走到那個會讓你有點焦慮的年紀了,不妨都讓我們在各個年齡,努力的看見自身優勢,創造自己的價值,豁然開朗的面對享受不同階段,人生的不同風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