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家“打新”機構被警示 嚴監管下高報價策略生變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龐華瑋 廣州報道

打新報價監管趨嚴。

4月7日,深交所對嘉實資本、前海人壽保險、北京卓識私募基金、廣東天創私募基金4家新股報價機構採取書面警示措施,明確要求限期提交整改報告。原因是上述機構在新股申購中不同程度存在內控制度制定和執行不完備、估值研究不深入、定價依據不充分、報價集體決策機制不完善等問題。

據悉,目前深交所已累計開展4批新股報價現場檢查,對32家網下報價機構採取監管措施。

業內人士表示,打新監管趨嚴,新的詢價制度改革以來,監管部門加強了對新股發行和詢價過程的監管力度,從嚴監管,監測約束異常報價行爲,督促發行人和承銷機構充分提示風險、審慎定價。

而在嚴監管態勢下,機構詢價策略也隨之出現了一些新變化:一是更加註重深入的基本面分析和行業研究;二是更加註重合規性和風險控制。

打新報價嚴監管

根據函件內容,上述4家報價機構在參與深市新股詢價報價過程中,不同程度存在內控制度制定和執行不完備,估值研究不深入、定價依據不充分,報價集體決策機制不完善等問題。

據悉,截至目前,深交所已累計開展4批新股報價現場檢查,對32家網下報價機構採取監管措施。根據與證券業協會(以下簡稱“協會”)簽訂的監管協作備忘錄,深交所持續監測網下報價機構改價、超區間報價、報價一致性、報價偏離“四個值”孰低值情況,2023年以來累計向協會提供7批關注線索,涉及網下報價機構超過180家/次。

據悉,協會將根據相關線索對網下報價機構分類評價,發佈關注名單、異常名單、限制名單並相應進行自律管理。

2024年3月15日,證監會發布《關於嚴把發行上市准入關從源頭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試行)》,明確要求“強化新股發行詢價定價配售各環節監管,從嚴監管高價超募”。

對此,玄甲金融CEO林佳義表示,“對於新股亂報價的情況。在今年年頭就開始進入監管的視野了。對一些報價機構缺乏研究支撐、集體決策機制不完善、制度制定和執行不完善的機構影響比較大,這些機構近期都在完善內控制度。”

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認爲,當前機構打新不規範的行爲,主要涉及沒有內部的定價報告,或者定價流程不規範。

但王驥躍也指出,“在打新上,很難找到其他嚴重違法違規的證據,所以處罰上也很難實施沒收違法所得加罰金等措施。”

他建議,對違規打新機構的處罰可以考慮暫停一段時間報價資格。

黑崎資本首席投資執行官陳興文則透露,機構打新比較容易觸碰到的規定包括合規使用賬戶,確保信息披露真實性,獨立性和協同性等。“爲避免觸碰到類似規定,機構投資者需要加強內部管理和風險控制,確保報價決策的嚴謹性和合理性,同時加強對新股的研究投入,提高定價依據的充分性。 ”

打新高報價一直廣受詬病。

比如,去年10月,浙江國祥IPO被上交所臨時喊停,就是因其涉及“三高”(高發行價、高市盈率、高超募)發行。

陳興文指出,新的詢價制度改革以來,逾三成新股首日破發,A股打新生態漸變理性。

對此,一位資深人士坦言:“目前打新的問題,不在於報價是否規範,而是新股市場本身是扭曲的。新股供應少,破發少,所以投資機構報價的目標是入圍,定價再謹慎認真負責,入圍不了就不能掙到打新的錢,那爲啥要認真定價呢?”

他坦言目前打新高報價的問題在於,“當前的機制對認真定價沒有獎勵,對不規範定價也沒有嚴厲的處罰。對於被查到不規範報價的機構來說,只要態度擺端正點,處罰並不嚴厲。如果你是機構,你怎麼選擇?”

詢價策略生變

儘管監管趨嚴,但對於投資機構來說,打新仍有吸引力。

國泰君安證券研究顯示,按單項目打滿,100%入圍的理想情況計算,截至2024年3月31日,2024年一季度A/B類賬戶打新收益分別爲162.30/136.50萬元,對應5億規模賬戶打新增厚收益率分別爲0.30%/0.25%。

國泰君安證券指出,2024年一季度打新收益集中度較高,入圍關鍵項目重要性顯著。2024年一季度網下發行新股共20只,其中收益前五項目打新收益合計佔比達72.23%,其中僅艾羅能源和諾瓦星雲兩大較高募資、較高漲幅個股打新收益貢獻合計就超5成。

其預計2024年新股保持相對低速發行,中性預測理想情況下A類賬戶全年打新增厚收益率約爲1.75%。

顯然,對不少投資機構來說,打新仍是不錯的選擇。

北京格雷資產總經理張可興表示,“我們對打新還是積極的,但打新收益率是下降的。”他一直堅守風控措施:“爲規避風險,我們上市首日全部賣掉,不管收益率高還是低,是虧還是賺。”

一傢俬募機構負責人也表示,公司打新策略停了兩年,但今年IPO開始放緩,預計相較之前會有比較好的收益,因而會再度考慮打新策略。

排排網財富研究部副總監劉有華介紹,“私募參與打新更多是把打新當成一種增厚收益平滑淨值波動的策略,打新能對相關產品每年起到1%~2%的收益增厚。”

但面對趨嚴的監管,機構的打新詢價策略也出現了新變化。

劉有華表示,當前私募參與打新在策略上存在變動:其一,在研究和報價策略上更加精細化,標的選擇會更加註重基本面和行業前景,而不再是“逢新必打”;其二,更加分散投資和優選個股,爲了降低單一新股的風險,會將資金分散投資於多隻新股,個股選擇也是優中選優。

陳興文也指出,機構詢價策略的變化或更多體現在對新股的研究和報價上。但他認爲,部分詢價機構思維還沒有完全轉變過來,逢新必打,對新股研究的重視程度沒有顯著提升。

“隨着市場化改革的深入,機構投資者需要對行業及個股基本面有更深入的理解、更精準的定價。詢價機構應多研究上市公司及其所在行業的基本面和成長性,慎重考慮打新和詢價。”陳興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