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CPI連3黑 創10年最大跌幅

主計總處6日發佈4月消費物價指數(CPI)年減0.97%,在疫情國際油價下跌等因素夾擊下,已經連3月負成長。圖爲民衆百貨商場選購商品。(王英豪攝)

受國際油價暴跌、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夾殺衝擊,主計總處昨公佈4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減0.97%,這不僅是連續3個月負成長,也創全球金融海嘯(2009年12月)以來最大跌幅,主計總處官員坦言短期內很難回到正成長。

短期很難回正成長

4月物價大跌,主計總處綜合統計處專門委員淑純分析,主要受國際原油農工原料價格大跌影響,以油料費爲例,4月大跌35.5%,創統計以來最大跌幅紀錄;邱淑純表示,油料費走弱,讓CPI總指數減少1.01個百分點。

以每月消費支出8萬元的家庭爲例,以購買相同數量品質的商品,4月支出年減776元,油料費支出減少805元最顯著。

臺灣綜合研究院長吳再益表示,物價連續3個月下滑,歸咎於新冠肺炎全球蔓延,各國封城鎖國,不僅飛機停飛、汽車停駛,各國第1季GDP陸續公佈,幾乎都慘不忍睹,消費信心不振、商品庫存推積如山,物價哪有上漲的本錢;吳再益感嘆,研究總體經濟數十年,曾探討過負利率,就是沒聽過「負油價」。

躉售物價指數大跌

邱淑純坦言,在供需失衡下,「油價下跌幅度超乎預期」;不僅CPI大跌,反映廠商進貨成本的躉售物價指數(WPI),4月也年減10.75%,創近128個月以來最大跌幅。她指出,去年5月原油價格每桶平均近70美元,相對於目前2字頭低油價,CPI、WPI等相關指數,短期內要轉正沒這麼容易。

國際貨幣基金(IMF)定義,通貨緊縮的先決條件是CPI連續2季下跌;臺灣是否有通縮疑慮?邱淑純認爲,若物價真的連2季下跌,仍須觀察物價下跌的範圍與幅度;由於國內疫情受到控制,加上低油價不致於維持太久,且國內沒有供給過剩、需求不足的情況,強調臺灣沒有通縮疑慮。

吳再益則以「水深火熱」、「冰凍窒息」,分別形容「通膨」與「通縮」兩個極端的物價走勢。他指出,物價最好的狀況是溫和穩定的持續上漲,對員工企業主來說是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