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旬婦狂腹瀉就醫卻發現肺部「白點」 醫嘆:臺灣死亡第1名

林婦的右上肺葉有一顆0.4公分的微浸潤腺癌、右中肺葉有顆1.2公分的肺腺癌。(高市阮綜合醫院提供/楊舒婷高雄傳真)

73歲的林姓婦人從年輕就有容易拉肚子的問題,於是前往阮綜合醫院做檢查,不過腸胃沒發現問題,癌指數卻達4.3,經醫生用X光及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林婦右上肺葉有顆0.4公分的微浸潤腺癌,右中肺葉也有顆1.2公分的肺腺癌,於是開刀治療,癌症指數也降回正常值。醫師戴碩瑩表示,肺癌爲癌症死亡的第1名,成因多種,民衆務必定時檢查,及早治療。

林婦的丈夫過世後,一個人獨留在高雄生活,兒女都在北部工作,但因林婦從年輕時就有腹瀉問題,兒女屢勸林婦就醫,她都不肯,直到她開始憂心兒女常常南北奔波,才願意到醫院做檢查。

不過林婦的大腸鏡檢查都無異常,但血液檢查的癌症指數達4.3(標準爲3),醫師接着安排X光及電腦斷層檢查,結果斷層掃描發現林婦的右上肺葉有一顆0.4公分的微浸潤腺癌、右中肺葉有顆1.2公分的肺腺癌;醫師考慮到林婦年紀,決定以「單孔胸腔鏡」微創手術切除治療,術後血液癌症指數降爲1.3,後續定期追蹤。

戴碩瑩表示, 我國10大死因首位爲癌症,而肺癌爲10大癌症死亡人數的第1名。而肺腫瘤早期症狀通常不明顯,往往是做其他治療檢查時意外發現的,腫瘤若大到1公分以上纔會被X光偵測到,低劑量電腦斷層可以偵測3至4mm大小的肺結節,偵測到的結節越小,越屬於早期範圍,治療上較安全又容易根治。

反過來,X光檢查偵測不到1公分以下的腫瘤,若病竈位置在不易判讀的死角,會造成診斷治療延遲,延遲3至5年後,原本1公分可能長到7公分以上,甚至是第4期肋膜轉移或遠端轉移,晚期惡化的腫瘤,通常難以迴天。

戴碩瑩指出,肺癌的成因有遺傳及基因因素,也有致癌物刺激因素,例如吸菸、二手菸、毒化物、空污、油煙、金屬化合物等。在環境污染嚴重下,除了積極戒菸,沒有其他方法能預防肺部惡性腫瘤的發生;且肺癌初始症狀不明顯,胸部X光檢驗不易偵測早期肺癌,需藉助低劑量電腦斷層才能早期診斷及追蹤,研究也指出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確能有效降低肺癌死亡率。

戴碩瑩建議45歲以上民衆,屬於高風險族羣者儘早作篩檢,現在第一期肺癌經過治療已有9成5的存活率,對於較晚期肺癌,若及早發現治療,也能提高治癒率及存活率。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吸菸有害健康!戒菸專線:0800-636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