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第二故鄉 來自希臘的臺灣女婿裴思達

來自希臘的臺灣女婿裴思達,2014年帶領妻兒回到妻子的故鄉。入籍臺灣的裴思達,以身爲臺灣人爲傲。(圖/林格立提供)

緣份在視線接觸的剎那開啓,跨越千里,留駐幸福。

國際知名的粒子物理研究者裴思達,由希臘赴美求學,對來自臺灣的女孩一見鍾情。婚後旅居歐美多年,卻在喜獲麟兒後於2014年選擇回到妻子的故鄉──臺灣。入籍臺灣的裴思達,不僅喜愛臺灣的美食,讚歎優質的社會人文,更對臺灣的學術環境及科技生產能力給予高度肯定。

在政府經費支援下,裴思達運用臺灣的優勢科技,建置全臺第一座「矽基偵測器」,並得到歐洲核物理研究中心緊湊渺子線圈(CMS)實驗,指定爲下⼀代粒子成像量熱器偵測器的生產基地,引領檯灣精良的軟硬體實力在國際發光。

位於臺灣大學的「臺灣高能物理聯合實驗室」,主要任務是對製作完成偵測器進行測試與分析。(圖/林格立提供)

迷上物理的科學家

由廣達電腦副董事長梁次震出資所建的次震宇宙館,四面垂直俐落的遮陽板,在日照下,熠熠發光。走進臺灣大學這座2018年入圍WAF世界建築獎決選與Architizer A+ Awards國際建築獎特別獎的地標性建物,瞬間把環繞四周,喧擾的車水馬龍摒拒在外。仰望外方內圓的建築中心,挑高38米的觀月中庭天井,讓人有融入宇宙時空的震撼。踏着金屬衝孔板的點狀投影,來到裴思達的研究室,在挑高四米的空間裡,裴思達用溫暖的笑容,回憶起成爲臺灣人的點點滴滴。

「臺灣和我的家鄉很像。」來自希臘的裴思達,不但說的一口流暢的中文,還能閱讀漢字。「我和太太還是習慣用英文溝通,我都是看電視學中文的。」說起融入臺灣生活的經過,裴思達滿臉幸福的笑容。

「希臘的父母和臺灣的一樣,都希望孩子要讀一個將來出路比較好的學系。」原本學習電機工程的裴思達,卻因感到無趣勉強完成學士學位後遠赴瑞士,參加三個月的夏季課程,接觸到大型強子對撞機(LHC)計劃後,就深深被物理學及無窮盡的宇宙所吸引。「可能和我的個性有關吧。」生性浪漫的裴思達,喜歡運用天馬行空的無拘思緒,探索人類的起源與星球未來的發展。

推崇臺灣的學術環境

「臺灣高能物理聯合實驗室」爲無塵室,主要是將矽晶圓材料製作成偵測器。(圖/林格立提供)

「這個場景,就是模擬宇宙混沌,生命起源的樣子。」裴思達興沖沖地來到宇宙館的休閒空間,指着屋頂的裝潢介紹着,眼中閃爍着對宇宙和生命的崇敬與讚歎。1999年取得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粒子物理學博士後,在哥倫比亞大學和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繼續鑽研。2005年到英國雪菲爾大學,由講師到教授,近十年的教學和研究中,裴思達的學術成果更上層樓。

「臺灣的學術研究環境很好。」2014年裴思達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選擇舉家回到妻子的故鄉──臺灣。他在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系任教外,還擔任校內新成立的「粒子物理和粒子天文物理學」小組(PPPA)負責人,在他和研究團隊的努力下,讓臺灣高科技的軟硬體實力,受到國際矚目。

研究生手中拿着六英寸HGCAL偵測器模組,和裴思達(左)進行討論。(圖/林格立提供)

走進實驗室,裴思達指着位於天文數學大樓實驗室內的高科技精密儀器,「號稱『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就是2012年由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透過這種偵測器發現的。」這是物理界的重大里程碑。在各參與研究團隊(中研院、臺大、中大、成大等)的共同努力下,得到科技部經費補助,建置全臺第一座同類型原型偵測器,其所有元件都由臺灣生產製造。這臺「臺灣矽基偵測器(Taiwan Silicon Detector Facility,TSiDF)」在2019年3月正式營運,並於今年1月,在科技部的主導下,結合所有參與的研究團隊,組成「臺灣高能物理聯合實驗室」(Taiwan Instrumentation and Detector Consortium,TIDC)。

在多國先進科學家參觀「臺灣矽基偵測器」設施後,這項尖端精密實驗儀器,受到來自日本的理化學研究所(RIKEN)、美國布魯克赫文國家研究所(BNL)及麻省理工學院(MIT)等20位科學家的肯定,同時期許這項設施能夠爲BNL研究所sPHENIX實驗的追蹤裝置,提供生產空間。

擔任計劃發起人的裴思達表示臺灣被世界上最傑出的實驗團隊,歐洲核物理研究中心的CMS 實驗,指定爲下一代粒子成像量熱器偵測器的生產基地,未來將提供5000個感測器模組,而且建造偵測器核心元件的整個製程,都將在臺灣進行,這是臺灣科技史上重大的榮譽,也是臺灣團隊共同的功勞。

臺灣大學次震宇宙館挑高38米的觀月中庭天井,讓人有融入宇宙時空的震撼。(圖/林格立提供)

2003年,裴思達進入總部位於瑞士的CERN,參與了超環面儀器(ATLAS)實驗,爲LHC中四個探測器實驗之一。2014年,他加入CMS實驗,併成爲高粒度量能器(HGCAL)計劃委員會的副主席。在一個全球逾60所學術機構參與的組織中擔任此職位,無疑是聯絡臺灣學術界與尖端科技的橋樑。

愛上來自美麗之島的女孩

曾經在美國紐約、德州、加州三地的實驗室間奔波七年的裴思達,單調的生活中,他用運動自我調劑。「那時候我常常一個人到金門大橋跑步看日落。」說起當時同儕間的一個笑話,裴思達仍然忍俊不已。由於實驗室地處偏遠,生活機能不佳,例如在紐約州的布魯克赫文國家實驗室(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工作時,有研究生便戲稱在BNL做事,簡直是「Be iN helL」,無聊得宛如地獄。「來到臺灣,感覺生活就像天堂般美好。」

「在德州遇到我一生的最愛。」在弟弟經營的咖啡廳裡,裴思達遇到來自臺灣的女學生劉鈺屏,「當時我只知道福爾摩沙意思是美麗之島。」在目光接觸的剎那,裴思達立即被劉鈺屏吸引。「我對她是一見鍾情。」墜入愛河的裴思達,因爲妻子,而認識臺灣。

「希臘和臺灣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經常帶着孩子騎腳踏車,或去海邊游泳的裴思達,父子倆徜徉在海水中,彷彿回到地中海的希臘。「我們結婚很久後,纔有孩子。」期待多年的愛情結晶,受到雙方祖父母的寵愛。「我們每年都會帶着孩子回希臘和臺灣。」重視家庭和倫理,是雙方的共識。爲了減輕三地往返奔波的辛勞,而且離家多年的妻子,越來越思念家鄉,疼愛妻子的裴思達,毅然放棄英國的教職,帶着妻小回到臺灣。「我太太是客家人,又很會做菜。」回到新竹芎林,臺灣女婿對客家傳統習俗感到親切又有趣,好客的裴思達經常邀請好友鄰居們共聚一堂,品味妻子的好手藝。

說起臺灣美食,裴思達如數家珍,香雞排、臭豆腐配啤酒,乾麪加上一盤豬頭肉,宜蘭鴨賞、蔥油餅,更是造訪時一定要吃的美食。

臺灣女婿愛上臺灣

「我有臺灣身分證,我是臺灣人。」說着流利的中文,裴思達以身爲臺灣人爲傲。「臺灣真的有很多地方比別人強,只是你們自己還不知道。」其實裴思達決定定居臺灣時,也是經過深思熟慮,仔細觀察評估過的。「臺灣的醫療品質和制度真的很棒,交通建設也很便利。」比起歐美,臺灣較低的稅金和油價,更是吸引他的重要因素。「而且臺灣的治安很好。」裴思達唯一感到困擾的,就是近些年來,空氣品質越來越差。「有時候會讓我過敏。」他認爲未來應該鼓勵用電動摩托車取代現有的汽油機車。部份不遵守交通規則的車輛和行人,裴思達也認爲應該參考歐美的嚴厲罰則,遏阻違規。

「臺灣的基礎教育很好。」裴思達放心把家安置在臺灣,唯一的寶貝兒子也在臺灣接受國民教育,完全融入在地生活。假日固定和球友練球的裴思達,在足球場上快樂奔馳歡呼。「足球講究的是團隊默契,做實驗也是一樣。」

跨越半個地球,粒子物理權威裴思達,不僅在臺灣作育英才,更遇到最佳合作團隊,產出源源不絕的研究能量,和政府共同打造與國際同步接軌的優越產學合一環境,讓更多精英樂於留在臺灣發展。「我熱愛這片土地,也相信明天會更好。」裴思達說。

本文作者:李珊瑋

(本文摘自《臺灣光華2021.07》)

《臺灣光華2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