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路 黃埔情」抗戰時期黃埔軍校入駐成都成立分校

成都寶光寺珍藏黃埔軍校成都分校於民國34-36年在寶光寺大門、學員培訓、生活的珍貴照片。(圖/方偉光拍攝)

明年2024年6月是黃埔軍校建校100年的重要歷史時刻。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黃埔軍校南京分校西遷內地,選擇離陪都重慶最近的成都做爲新校址,成都分校成立後,繼續招收各地年輕人入校,到現在都還保留的校址包含北教場、寶光寺、杜甫草堂等做爲預備培訓學校、校舍等組成黃埔分校,當時住訓機構的全稱先後爲「陸軍軍官第一預備學校」、「陸軍軍官學校預備班」及「陸軍軍官學校22期第三總隊」等。白崇禧將軍在新都大操場閱兵後把「陸軍軍官第一預備學校」改成「陸軍軍官學校預備班」,由徐幼常(1903~1984)少將擔任班主任,主要學習軍事管理、基本教練和高中三年課程。黃埔第23期時,寶光寺爲該期二總隊駐地,位於新都區的寶光寺地處歷史文化名城,寺內有許多黃埔珍貴歷史文物、照片、記載至今保存良好,預校營房雖然不復存在,但大遍楠木樹林保存完好。

成都寶光寺珍藏黃埔軍校成都分校於民國34-36年在寶光寺大門、學員培訓、生活的珍貴照片。(圖/方偉光拍攝)

成都寶光寺珍藏黃埔軍校成都分校於民國34-36年在寶光寺大門、學員培訓、生活的珍貴照片。(圖/方偉光拍攝)

千年斜塔寶光寺結緣黃埔軍校

寶光寺位於成都市北郊十八公里處,是中國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結構完整、環境清幽的佛教寺院之一。此寺相傳建於東漢,上千年光陰,寶光寺幾度毀於兵荒,明末清初大劫,殿堂僧舍再次化爲瓦礫灰燼。然而,屢毀屢建,無數次的涅槃重生,終於造就了奠基於唐、大盛於宋、中興於清的集大成格局,寶光道場鼎盛,聞名遐邇。清末,寶光寺已與成都文殊院、鎮江金山寺、揚州高旻寺一併成爲長江流域著名的禪宗「四大叢林」。「要坐香,到寶光」的美譽,在近代佛教僧衆中廣爲流傳。寶光寺在「文革」期間因周恩來指示派遣解放軍駐訓而得以完整保護,又因解放軍的配合而得以順利開放。寶光寺能夠發展到今天擁有3個「國字型大小」招牌(大陸漢傳佛教重點寺院、大陸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陸4A級景區),是歷代方丈、僧人、居士、信衆、遊客與各級政府乃至四川黃埔同學會共同呵護的結果。寶光斜塔,全名「無垢淨光舍利寶塔」,是晚唐時期唐僖宗皇帝的命名。據史記載,唐僖宗爲躲避黃巢大軍逃到了四川的新都縣,住進了隋朝建立的大石寺。夜晚,唐僖宗看見寺內的塔下有亮光,於是命人挖掘,挖出一個石制盒子,裡面裝有13顆舍利。於是頒令重修寺院,改造福塔,更改塔名寺名,並將13顆舍利藏於塔內,從此便有了舍利寶塔和寶光寺。至於寶塔是什麼時間傾斜的?沒有史料記載。只是民間有一傳說而已:有一次地震,寶塔搖搖晃晃,上天下來四個天神扶着寶塔,由於一個天神用力過猛導致寶塔傾斜了,從此寶光寺就有了斜塔。

民間傳說因爲地震造成寶塔搖晃,上天下來四個天神扶着寶塔,其中一個天神用力過猛導致寶塔傾斜。(圖/方偉光拍攝)

種植在羅漢堂前的千年楠樹至今生長完好枝葉茂密。(圖/方偉光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