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習會 上架臺灣?

(圖/新華社)

「拜習會」登場在即,唱衰者並不在少數。極端論點者指摘習近平會接受會議安排的根本原因是中國內部問題嚴重,急需一場外交秀來掩蓋執政無能與矛盾,因此放低姿態尋求美國放寬緊勒的經濟鎖喉扣,只能說想像力無比豐富。

無可諱言,任何國際問題都是國內問題的延伸,但單單關注中國本身的治理問題,選擇性忽略另一方美國對於「拜習會」的政治需求,顯然也是一種極端偏見。事實證明,美國主動尋求與中國接觸在今年異常頻繁,國務卿布林肯、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財政部長葉倫等高級官員接連訪華,難道不是在爲可能的雙方元首會面盡到鋪陳的善意安排?上述極端論者的偏見論點不攻自破。

實際上有關國內問題的重重矛盾,美國並不比中國來得輕微。美國民間基層的貧富不均等社會不公現象近年嚴重蔓延,已然成爲政黨惡鬥的政客牟利溫牀。從顯處可見,美國民主、共和兩黨的零和對抗,政治極端分化已造成現任拜登政府施政無力的結構問題。

諸多重大法案無限期擱置,所衍生的「衆議長罷免之亂」以及隨後的近月議長難產,不僅讓世人對民主治理的績效產生嚴重懷疑,同時證明了美國國內問題如今是病入膏肓。而造成美國內部窘境的元兇絕對不是中國,中國不過是兩黨政客爲了遮掩爭奪權力醜態,造成國力衰退,共同妥協製造出來的外部敵人罷了。能夠滅亡美國的,不會是中國人,而是美國人自己。

中美雙方近期確實在國際政治對抗上趨向放緩,這也是營造「拜習會」的必要氣氛,然其本質是雙方各自面對沉重國內問題尋求喘息的歇腳亭。在雙方暫時性取得部分議題合作共識與妥協後,最終不免仍得朝長期且全面的戰略對抗道路奔去。任何高估或低估「拜習會」價值的說法,實皆是站在意識形態或利益立場在各取所需。

對於臺灣而言,臺灣問題會在「拜習會」猜題庫中榜上有名,本身就是異象。會出現在大國角力的談判問題中,充分說明了臺灣是籌碼而非莊家、博弈客角色的存在。然而對照近日總統蔡英文還在爲了綠營慘澹的選情,發明了「全世界都要上架臺灣」的政治語言,但蔡不敢說的是,在大國利益的角力下,臺灣隨時可能被擺上貨架出賣。

臺灣被當成是拜習會的重要談資,與臺灣被擺上貨架有多少差別?將取決於民衆對於來年新執政政府顏色的偏好。此也決定了臺灣離被擺上貨架出賣還剩多少距離。(作者爲自由撰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