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金融業機構資產達215萬億元

目前北京金融業機構資產規模達到215萬億元,約佔全國的一半;今年以來,已有16個重要的金融機構和企業項目落地;截至今年2月末,北京境內外上市企業達到805家次……日前,北京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局長聶傑英在“全力抓落實、確保開門紅”訪談節目中,介紹了推動首都金融業高質量發展的情況。

去年金融業增加值增速達6.7%

聶傑英表示,北京是國家金融管理中心,是中央金融決策管理部門,重要的金融基礎設施、金融行業協會的所在地,也是國內外知名金融機構的聚集地。在首都高質量發展的推進過程當中,金融業發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今年以來,北京金融業圍繞一季度“開門紅”的工作,全力以赴地抓實抓緊各項措施的落地。聶傑英在訪談中從五個方面進行了具體介紹。

首先是強化國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推動金融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根據她披露的數據,目前北京金融業機構資產規模達到215萬億元,約佔全國的一半。2023年金融業增加值實現了8663.1億元,增速是6.7%,在北京地區生產總值中佔比達到19.8%,創年度佔比的新高,金融業財政收入貢獻也達到全市的20%左右,成爲北京市非常重要的支柱產業。

一直以來,北京市抓緊“兩區”建設。在國務院批覆的《支持北京深化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建設工作方案》中,金融仍然是重要領域,相關政策佔比超過了30%。同時,北京一直積極服務對接高品質的機構和企業項目落地。今年以來,已有16個重要的金融機構和企業項目落地,比如全國首家外資獨資新設券商——渣打證券於3月正式開業,另外,中意財險外方的投資佔比從原來的49%提升到100%,成爲獨資的財險公司。同時美國的橋水投資管理公司也在京設立了私募基金的北京分公司。“這些標誌性的企業和項目落地將爲首都金融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聶傑英說。

積極做好金融業“五篇大文章”

聶傑英表示,積極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是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也是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

在科技金融方面,北京利用中關村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的契機,全力以赴不斷豐富完善金融產品和服務,爲科技企業提供全生命週期的服務。“我們注重提升區域性股權市場服務科創企業的能力,不斷深化認股權綜合服務等方面的試點改革。我們進一步健全PE/VC被投企業服務機制,推動機構推薦的上千家被投企業納入市區兩級服務包,更有針對性地服務PE/VC投資過的種子企業,幫助企業更快成長。”聶傑英說。

據介紹,在綠色金融方面,北京積極探索與國際接軌的綠色金融標準,支持國內外綠色金融標準認證及評級機構在京發展,支持北京綠色交易所建設全國統一的自願減排交易中心,支持通州區、密雲區氣候投融資試點建設。

在普惠金融方面,北京積極推進普惠金融專項行動。比如,今年以來暢融工程已經開展了9場的專項對接工作,同時發揮好貸款服務中心引領作用,運營好小微金融服務顧問辦公室,做好“融資紓困直通車”。今年前兩個月北京累計向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推送了8.7萬家活躍企業名單,已經篩選出了2.8萬戶潛在首貸企業。這些舉措都有助於緩解民營小微企業融資難題。

在養老金融方面,北京支持第三支柱養老保險以及長護險等建設。也支持金融機構開發針對靈活就業羣體的一些特色養老金融產品,支持機構開展線上線下的適老改造。

在數字金融方面,北京着力打造全球數字經濟標杆城市,積極推進金融數字化改革和轉型,同時積極推進數字人民幣和監管科技試點應用,在全市積極佈局數幣的十大應用場景和十大示範街區。

企業直接融資規模年超萬億元

聶傑英表示,在提供融資支持方面,北京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對接重大項目融資需求,加大對“三大工程”以及城市更新、災後重建等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截至今年2月末,全市人民幣貸款餘額11.3萬億元,同比增長14%,創2017年以來同期新高。“大家可以感受到我們金融業爲實體經濟、民生建設、社會發展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聶傑英說。

“無論是直接融資方面,還是間接融資方面,我們都非常注重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資本和資金的助力和保障。”聶傑英表示,近年來,北京企業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實現直接融資每年都超過1萬億元,排名全國第一。

根據她披露的數據,截至今年2月末,北京境內外上市企業達到805家次,其中境內上市476家,總市值排名全國第一;境外上市329家次。新三板掛牌公司企業數量和總股本也是全國第一。今年以來,北京新增7家上市企業,其中境內3家、境外4家。目前北京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數量已經達到開市時的3倍多,其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佔一半,今年以來新增上市企業6家,其中有一家是北京市的企業。

聶傑英強調,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決守護首都的金融穩定發展環境。她表示,要堅持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強化央地協同的機制,持續強化風險監測,穩妥有序地防範和化解風險,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爲首都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穩定的環境。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程婕

編輯/譚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