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水處打造永續供水城市

管網改善——松山區八德路三段與光復南路交口管線工程。(圖/臺北自來水事業處提供)

民國91年北臺灣發生罕見旱災,連續6個月降雨量偏低,水庫水位迅速下降,導致大臺北分區輪流停水53天,92年翡翠水庫降雨量僅平均值的一半,依舊面臨乾旱威脅,這印證了氣候變遷加劇,水資源日益匱乏、短延時強降雨等差異懸殊的水文不確定性,旱澇越趨明顯,外在氣候危機造成供水調度及穩定供水難度升高。然而91年大臺北地區漏水率高達28.44%,將近1/3供水量流失,如何有效防止供水系統漏水及外在環境影響供水穩定,提升供水系統韌性及水資源有效利用是亟須面臨的課題。

臺北自來水事業處(以下簡稱北水處)爲提升供水系統韌性於95年起推動「供水管網改善及管理計劃」,改善供水系統及設施、積極減少漏水;於109年推動「設施整備計劃」,進行系統的檢討、設施的整備、管路的延壽、防災能力的提升及管理的優化等,使臺北自來水系統韌性再提升以滿足優化、永續、節能、防災的精進層次。

推動管網改善 提升供水穩定

一、20年長程供水管網改善

北水處自95年起推動20年長程「供水管網改善及管理計劃(95-114年)」,預計將漏水率由94年的26.99%至114年降低至10%,投入232億元經費,藉由積極汰換老舊管線爲優良的耐震管材、精準檢測漏水快速修漏減少漏水損失、汰換老舊加壓設備爲高效節能設備及供水壓力最適化調控,截至111年漏水率已降低至11.20%,平均每日節省55萬噸,相當每年省下60%翡翠水庫有效蓄水容量。除了有效防止供水系統損漏,提升大臺北地區供水穩定及面對氣候變遷更有調適空間,節省的水量更能支援鄰近縣市用水,常態支援臺灣自來水公司(以下簡稱臺水)由早期的19萬噸提升至111年65萬噸,112年2至4月基隆新山水庫泄降水位至空庫辦理漏水修復,配合增援汐止平均每日4.8萬噸,紓緩新山水庫供水壓力,穩定基隆地區供水;此外112年上半年桃園以南因春雨偏少,河川流量偏低水情不佳,配合中央北水局水資源聯合調度2至5月跨區支援新北板新地區,每日以81萬噸爲目標,臺水將多餘水源每日支援桃園及新竹地區用水,達成北水南送並紓解旱象發生,有效提升水資源共享及穩定區域供水。

二、未來10年供水管網精進

北水處爲延續長程供水管網改善,強化供水管網體質及韌性,持續漏水改善精進,並呼應SDGS議題及臺北市2030年(民國119年)減碳40%及2050年(139年)淨零路徑,規劃推動10年「供水管網改善精進計劃」(114-123年),預計再投入150億元,123年將漏水率降至7%,朝國外先進城市低漏水率邁進。因應智慧化及環境永續議題,漏控主軸除持續管線汰換更新、水壓操控優化及漏水檢修精進外,更積極建構供水管網智慧管理、水網智慧監控及AI檢漏等,以因應氣候變遷影響及提高供水韌性,確保穩定供水。

設施整備——劍潭水管橋耐震補強。(圖/臺北自來水事業處提供)

推動設施整備 確保供水無虞

北水處109年起積極啓動「設施整備計劃」,總期程自民國109年至123年共計15年,總經費180億元,第1階段預算爲27.45億元,自民國109年至113年共計5年進行大規模設施盤點,確認老化、劣化及功能逐漸衰退設施後,進行全面性盤點、分析遭遇問題、系統供需檢討、擬定場站設施及輸配水幹管整備執行架構,篩選整備執行標的,辦理整備施工作業。

一、場站設施整備

場站設施分爲淨水及配水設備,其中配水池加壓站部分,篩選重要或於目標年123年逾齡的配水設施合計爲95處,目前第1階段評價已完成,有45處將辦理細部評估研擬整備執行方案,其餘50處則由管理單位辦理例行維護作業。其中大同一、二座加壓站配水池完成池體補修、功能改善等整備作業,以其供水範圍士林及北投地區,約33萬用戶可維持用水穩定無虞。

二、幹管整備 (管徑>500mm)

臺北自來水輸配水管線系統總長約達4000公里,∮500mm以上約522公里,依據過往執行量能,及考量施工可行性,篩選高優先性、急迫性及重要性進行整備,訂定至目標年需優先整備之管段爲75公里。

第1階段執行期間考量相關評估因子後,篩選出優先整備之管段,並利用水理模型辦理停水分析及最適管徑分析,研擬整備執行方案,目前已完成北投幹線、關渡線及信義支線等重要幹管整備工作。第1階段幹管整備目標至113年累計完成15公里,截至112年底已超前累計完成約17公里。

水管橋耐震提升 引進新技術

北水處創全國首次,全面性針對跨河水管橋進行耐震補強工程,112年完成四座水管橋的耐震補強工程,使水管橋皆具備六級地震之國家耐震標準。 雙北地區這四座重大水管橋總輸水量達每日270萬噸,服務大臺北600萬人口,對於未來強震發生,提供自來水供水系統之穩定安全。

在服務型政府理念下,以用戶角度思考,採用不斷水工法,降低工程施工對民衆用水的干擾,已陸續完成20餘處幹管不斷水施工。其中「民權大橋遷移雨水管涵暨∮1000mm不斷水增設蝶閥工程」,每日由松山穩定輸送65000噸水量至內湖區,確保內湖地區民生用水及商家5萬戶用水品質。

北水處推動「設施整備計劃」第1階段整備工作標的已初步完成,故預定於113年啓動第2階段工作,經費73億元,期程自民國113年至民國118年共計6年。未來北水處將持續推動整備自來水設施,提升因應氣候變遷的能力,打造安全、穩定、永續的新世代自來水系統。(臺北自來水事業處廣告)

設施整備:大同第一座配水池加壓站新設伸縮縫可撓性接頭,提升抗震能力。(圖/臺北自來水事業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