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檢出「人畜共通」麗沙病毒 疾管署列4動物:別接觸

檢體外觀。(圖/防檢署)

新北市中和區有民衆日前撿到1只絨山蝙蝠,經農業部獸醫研究所檢測,檢出發現有麗沙病毒第2型,疾病管制署今天表示,由於該基因型別和狂犬病病毒是同一屬,也就是可能也會有人畜共同傳染風險,呼籲民衆勿接觸「鼬獾」、「白鼻心」、「錢鼠(限臺東市)」、「蝙蝠」,若暴露,可由專業醫師評估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及狂犬病疫苗注射。

疾病管制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新北市中和區拾獲的這隻絨山蝠,經農業部獸醫研究所檢測鑑定爲臺灣麗沙病毒第二型陽性,其基因型與狂犬病病毒同屬第一類基因親緣羣(Phylogroup I)。而根據農業部監測資料,國內自2016年迄今,共濟6例蝙蝠有檢出麗沙病毒,分別位於臺南市、雲林縣、基隆巿、宜蘭縣各1例及新北市2例。

曾淑慧表示,臺灣過去不曾有過麗莎病毒人類感染案例,不過由於該病毒本身和狂犬病病毒屬於同一屬,而其他物種曾發生接觸麗莎病毒屬因碰觸而傳染,因此也擔心這次蝙蝠檢出的麗莎病毒可能造成人畜共通疾病,甚至造成死亡。

爲避免麗沙病毒感染案例發生,疾管署提醒,民衆如遭「鼬獾」、「白鼻心」、「錢鼠(限臺東市)」、「蝙蝠」及「出現明顯特殊異常行爲之動物,且經中央農政單位判定疑似狂犬病毒或麗沙病毒感染」之動物抓咬傷,依傷口暴露等級分類及暴露地點於動物疫情發生之縣市,由專業醫師評估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及狂犬病疫苗之注射,並按時接種4劑暴露後疫苗(第0、3、7及14天)。

疾管署說明,國際文獻研究報告指出,對於疑似麗沙病毒之暴露後預防接種,可使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浸潤傷口以中和病毒,施打狂犬病疫苗對於第一類基因親緣羣麗沙病毒,具交叉保護作用。

疾管署再次呼籲,民衆勿接觸及捕捉野生動物(包括蝙蝠),每年須帶家中犬、貓寵物等施打狂犬病疫苗,如不慎遭野生動物抓咬傷,請以肥皂及大量水清洗傷口15分鐘,再以優碘或70%酒精消毒後,儘速前往「人用狂犬病疫苗接種服務醫院(衛生所)」就醫,由專業醫師評估,接受適當醫療處置,以降低發病風險,確保生命安全。相關資訊請參閱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