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世:永遠不會造車,要做汽車產業的賦能者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爲本站汽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站汽車1月31日報道

1月29日,博世在安徽廣德舉辦第九屆智能出行創新體驗日。

活動當天,博世秀出系列“黑科技”,狠狠展現了一把“硬”實力。

現場博世多次強調,“這是面向中國市場的本土創新”。

面對激烈競爭,博世正以更“local”的姿態去應對中國本土汽車企業的崛起。

不斷加強本土自研,加速“智能化”轉型。

汽車進入智能化下半場,在中國市場,傳統的汽車供應鏈受到衝擊。

汽車軟硬件解耦、主機廠加大軟件自研比例、新的軟硬件供應商入局,這對博世而言是一個新挑戰。

誠如博世智能出行集團中國區董事會總裁王偉良所言:

“博世,正在經歷138年來最大的變化”。

這種變化有來自外在的壓力,但是更多的是源於博世自身的主動選擇。

在統治汽車產業上百年的傳統燃油車時代,博世被稱爲幕後的“無冕之王”,即使在遭遇疫情衝擊,原材料上漲,缺芯危機等的過去幾年,博世的收益依然高於預期。

2020年,中國首次成爲博世集團全球最大單一市場,中國市場收入佔博世集團總收入的比例達到了20%;

2022年,博世智能出行銷售額達526億歐元,約佔集團總銷售的60%;

即使不改變,博世也還可以“躺賺”很久!但博世這家百年老店並沒有固步自封。

早在2012年,博世集團CEO鄧納爾博士上任之初,就提出希望博世變成一家IoT公司,即物聯網公司;

2014年,博世汽車技術業務部被命名爲汽車與智能交通技術業務部,增加了“智能交通”業務。

2018年,博世正式成立全新智能網聯事業部,2024年,博世更是有了一個大變化。

徐大全接替陳玉東,博世中國總裁換帥,同時,重組汽車與智能交通業務,成立博世智能出行集團,體驗日當天,也是博世智能出行集團中國區領導班子的首秀。

重組後的博世智能出行集團由七大事業部組成,包括:智能駕駛與控制系統(XC)、電驅動事業部(EM)、易特馳(ETAS)、智能出行售後(MA)、汽車電子(ME)、動力系統PS、車輛運動智控系統(VM)等。

這種結構性體系化的變革,從根本上來說就是爲了提升效率,設中國區董事會,博世總部權力下放,更好的適應博世中國向全面“軟硬一體化”轉型。

這是100多年來,博世最大的一次業務調整,進一步推進本土化,全面擁抱智能化,可見博世轉型的決心。

軟件定義汽車時代,互聯網巨頭強勢入場,憑藉智能座艙,軟件生態及智駕系統優勢,成爲攪局汽車供應鏈萬億市場的“鮎魚”,例如:華爲。

這些科技巨頭,在軟件領域,對傳統的汽車供應商更像是一種降維打擊,他們入局雖晚,但是速度卻快,來勢洶洶。很多人不禁要問,智能汽車時代,博世,尚能飯否?

對此,博世智能出行集團中國區董事會總裁王偉良表示:

“沒感覺到某些軟件公司特別強大的競爭壓力”

他認爲與很多初創公司相比,博世更有優勢!

一個是在長達百年的發展中,博世技術處於最領先地位,並且對行業的發展和判斷更精準;另一個就是博世還具有開發和生產大量高質量的軟硬件的能力。

對於很多主機廠宣稱要“全棧自研”,王偉良並不擔心,他認爲這種做法狹義角度來說可以,廣義上來說既不現實也不科學,成本也不允許。

他還表明,博世完全有造車的硬實力,但是博世永遠不造車!

不造車,只做汽車產業的賦能者,王偉良認爲這是博世的一大優勢。

一旦進入到整車製造行業中,與主機廠成爲直接“對手”,則會直接影響相關技術的出售,增加合作難度。王偉良強調:“博世只做整車廠背後的男人”,這也是一百多年以來,博世一以貫之的原則,現在不造車,未來也不會造車,只會用技術去賦能助整車廠造車。“我們不是競爭對手,客戶會信任我們”!

“博世不是'冠軍',冠軍是我們的用戶、我們的客戶",他希望博世能聚焦終端用戶,與客戶更加融合,以更快的技術創新與產品研發,適應中國汽車產業的變化,賦能中國汽車產業由大變強。

博世,要做汽車產業的賦能者,還需要有一些“硬實力”。

從“躺賺”到“開卷”,面向未來智能電氣化出行,博世從多方面努力狂追,補齊短板。體驗日現場,博世也帶來了一些新消息與科技成果。

首先是智駕轉型,高階智能駕駛加速佈局。這次,博世帶來了城市NOA落地的相關消息。

城市NOA混戰,是2024年開年的第一場智駕廝殺,相比外面的鑼鼓喧天,博世雖顯低調,但是已經在暗中蓄力。

博世智能駕駛與控制系統事業部中國區總裁吳永橋在會上介紹:

“1月20日,博世已經開通三個省的高速NOA,分別是浙江、江蘇、安徽三省,並且今年內會在全國落地,下半年,城市NOA也會陸續鋪開”。

之所以時間選在下半年,吳永橋表示,“城市開通NOA需要大量泛化測試、灰度測試,要嚴格的測試,反覆的測試,博世要跑32萬公里才能正式發佈”。

其次是研發本土化及持續創新能力,之前博世在中國的研發,是將德國的研發成果搬運到中國進行本地化和應用,但現在中國在電動化和智能化的方向上領先全球,研發本土化,才能更好的滿足中國用戶的需求。

在本次體驗日上,博世展出了由本土團隊打造的車輛運動智控系統、泊車軟件解決方案、第三代多功能攝像頭evo版以及獨立式熱管理系統和電驅系統等等。

其中,博世智能轉彎輔助系統是首次亮相,最小轉彎半徑僅3.4米,該項技術已經被運用在了方程豹上面,在現場車輛工程師大秀“豹式掉頭”,讓人印象深刻;

博世智能轉彎輔助系統現場展示(來源:本站汽車)

而對於博世的傳統強項技術,則是持續創新,博世這次帶來的車輛運動智控系統,在採用博世積累出來的衆多不同的車輛以及多年的數據基礎上,應用大模型及各種AI算法,從而實現不斷迭代,還做了DPB(博世智能解耦制動系統)+ ESP®的各種組合,來給車主提供多重保護;

除此之外,線控轉向領域,博世也已經做好了準備……這些都體現了博世全棧式軟硬件能力和靈活的產品組合能力。

其實,並不只有智能座艙才叫智能化,博世發揮自身強項技術,通過軟件和電子系統,在底盤和車身控制領域發力,提升車輛安全性以及舒適駕乘體驗,也是智能化的一個方面。

王偉良提到,“博世持續在華投入智能出行領域,目前共有24個製造基地,超過3.5萬員工,超過9000名研發人員。

博世,這艘巨輪,已經開足馬力,正全速駛過智能轉型的萬重山。

大風起於青萍之末,當遠方第一片葉子開始晃動時,博世或許就敏銳的嗅到了危機。

大象轉身,會有一些短暫的困難,但是一旦轉身完畢,也必然有更強的抗擊打能力。

2023,轟轟烈烈的價格戰,開啓了中國汽車產業持續的“內卷”時代,主機廠的降價需求,也將這種壓力直接傳達至博世的神經中樞,2024,向外突圍成爲很多車企的既定目標。

對此,持續轉型,苦練“內功”的博世,已做好準備,將憑藉全棧式軟硬件能力、創新與製造實力以及全球佈局與經驗,持續爲中國車企賦能,助力中國車企把握本土和海外市場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