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男孩女孩,父母都要把握好這6個“教”字,不容忽視

養育孩子,就像是一場充滿挑戰的冒險。

一旦偏離了教育方向,留下的不只是遺憾,還有無盡的後患。

養育一個孩子不僅是一次生命的接力,更是一次家風的傳承。

父母的責任不僅是餵養和教育,更是塑造他們未來性格的雕塑家。

而在這雕塑過程中,有六個“教”字特別重要,它們是構建孩子一生的基石。

01 教孩子善良,但要有尺度

善良是人性中最溫暖的部分,也是每個男孩女孩都必須要具備的基本品質之一。

畢竟沒有誰會去喜歡一個不善良的人。

但過猶不及,我們在教育孩子善良時,也要教他們把握好尺度。

道理很簡單,單純的善良有時候會被誤解,甚至被人利用。

比如,現實中大多數被霸凌的孩子在本質上都是善良的,可他們卻偏偏被人欺負和霸凌。

我們的責任不僅是教會孩子善良,更要教會他們認識到善良的邊界在哪裡。

善良並不意味着要讓孩子無視自己的感受而去取悅他人,這種所謂的善良寧可不要。

我們要讓孩子懂得,真正的善良不是無原則的忍讓,而是要有明辨是非和捍衛權益的能力。

我們要使孩子明白,真正的善良不是軟弱遷就,而是堅守自己的原則和底線。

我們還要教會孩子,真正的善良不是沒有選擇性的犧牲,而是一種有意識的自主行爲,不讓自己的善良被他人惡意地對待。

無論男孩女孩,我們都要教會他們在展現內心善良的同時,也要敢於亮出保護自己的底氣。

02 教孩子懂禮貌,更有教養

教養和禮貌是一個人走入社會的通行證。它們不僅關乎形象,更關乎尊重與自我價值的體現。

我國是禮儀之邦,“懂教養、有禮貌”無疑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也往往被視爲孩子良好成長的兩個重要標誌。

需要說明的是,儘管二者之間緊密相關,但它們兩個並不是完全相等的概念,簡單說,懂禮貌≠有教養。

懂禮貌是一種外在形式的表現,而有教養更是一種深入骨髓的品質。

懂禮貌的孩子可能會遵守社交禮儀,比如會熱情地向人打招呼,會對人說“請”“謝謝”,甚至還會有鞠躬問好等外在的表現。

而有教養的孩子則不光懂禮貌,更有深入他們內在的修養,包括尊重他人、體諒他人和具有良好的道德判斷力等。

我們可以這樣說,懂禮貌只是讓孩子學會如何在社交場合中得體地表現自己,但有教養則更深刻地影響一個孩子的行爲和性格。

根據我們已有的社會經驗來看,懂禮貌的人確實會注重外在舉止,但不一定表明他就是一個有教養的人。

所以,我們看到那種見人就鞠躬問好的孩子,若非出於真心,就不要想當然地以爲這是一個很有教養的孩子。

我們要教會孩子的,不僅是學會如何禮貌待人,還會學會如何以一顆寬容和理解的心去感受這個世界。

禮貌容易養成,但教養的打造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們家長以身作則,慢慢把孩子打造成一個真正有教養的人。比如:

●教孩子傾聽他人講話時要看着對方的眼睛,不打斷別人,表現出對說話者的尊重;

●鼓勵孩子對幫助過自己的人表達感激之情,無論是對家人、朋友還是服務人員等;

●在孩子遇到衝突時,引導他們設身處地爲他人着想,理解他人的感受;

●與孩子一同參與社區服務或其他公益活動,教他們關心社會和弱勢羣體。

此外,真正的教養還包括對不同文化和背景的尊重,這在多元化日益增長的社會中顯得尤爲重要。

一個既懂禮貌又有教養的孩子,他們在未來的成長道路上將越走越寬,這不正是我們爲人父母者們所期望的嗎?

03 教孩子換位思考,懂共情

孔子在幾千年前曾提到“已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道理,它在某種程度上,其實也包含了換位思考的內涵。雖相隔千年時空,但在這方面的教育文化是相通和傳承的。

我們不能小看了這一點,教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和共情,是幫助他們在未來的人際交往中建立信任和理解的關鍵。

生活中很多孩子之間的矛盾、親子之間的衝突,很多都和當事人缺乏換位思考和共情能力有關。

那何謂換位思考?簡單說,就是要求我們跳出自身的視角,去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簡單的對話來培養孩子這一技能。

當孩子遇到衝突或是困境時,可以引導他們思考:“如果你是對方……你會感到怎樣或你會怎麼做?”

這有助於促使孩子去探索站在不同的視角下如何看待問題。

共情和換位思考相比顯然又更深一步,它不僅僅是理解他人的情緒,還包括對這些情緒的感同身受。

當然,共情能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練習來培養。

我們可以通過讓孩子閱讀相關主題的書籍、看相關主題的電影或參與角色扮演遊戲等活動,讓孩子體驗不同角色下的情感世界,從而逐步培養他們的共情能力。

04 教孩子管理情緒,有分寸感

情緒管理是一項終身受益的技能,它不僅關係到孩子的心理健康,也直接影響着他們的社交能力、學習效率乃至未來的工作表現。

因此,我們有必要教孩子學會表達、理解及適當地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我們的目標是要培養出能夠自我調節情緒、在情緒表達上有分寸感、並能夠在複雜情緒中找到解決方法的孩子。

1.我們需要教會孩子識別和命名他們的情緒。

不可否認,孩子尤其是年齡小的孩子會產生很多情緒管理上的問題,但究其原因,在於孩子無法準確識別自己所感受到的情緒。

要解決這樣的問題,我們不妨通過情感日記、情緒卡片或情緒輪等工具,幫助孩子構建一個豐富的情感詞彙庫,這樣便於他們更好地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當孩子有了較爲豐富的情感詞彙庫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進一步引導孩子給情緒“命名”。

給情緒起名字的意義在於,當孩子感到憤怒、悲傷或者興奮時,他可以準確地描述自己的感受,家長可以從中快速瞭解到孩子此時的真實情緒面貌:“你現在是不是感到難過?”“你現在是不是很緊張?”……

2.我們要引導孩子學會適當表達情緒。

現實中有些孩子只要情緒上頭,哪怕是在公共場合,都會毫無顧忌地大聲哭泣或者憤怒地叫喊。

這其實就是孩子不會表達情緒的一種表現。

人畢竟不是生活在真空世界裡,每個人都有情緒,我們要引導孩子認識和接受自己的情緒,同時教會他們以恰當的方式表達這些情緒。這就是所謂的“有分寸感”。

學會適當表達情緒也是一種人際交往能力。

引導孩子學會適當表達情緒,其關鍵點在於,表達情緒應當是建設性的,而不是讓情緒無節制地宣泄。

具體來說,我們可從以下幾方面去引導孩子:

● 一是要讓孩子知道在什麼時候、在什麼地點、以及如何以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

比如在公共場合下,就不宜用大聲哭泣和喊叫等方式來表達情緒,因爲這會影響到他人。

在一個私密場所(通常是在家裡)找自己信任的家人或朋友傾訴,則是更合適的做法。當孩子的情緒有了合理的宣泄渠道,就能逐漸適應這種方式。

● 二是培養孩子在面對挑戰或壓力時的情緒調節能力。

情緒調節有很多種方式,一般可以通過換環境、冥想、深呼吸、運動或其他放鬆的途徑來實現。家長應鼓勵孩子通過這些途徑來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讓情緒在心裡積壓,最終情緒大爆發。

● 三是家長自身成爲孩子情緒管理的榜樣。

孩子會模仿大人的行爲,當他們看到父母在遇到挫折時能夠冷靜應對,他們也會學習到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

05 教孩子有主見,不盲從

在信息爆炸和觀點多元的當下,有主見、不盲從比任何時候都更爲重要。

這是因爲,有主見、不盲從的人能夠獨立思考,做出基於自身價值觀和信息分析的判斷,而不是簡單地追隨他人或流行趨勢。

從孩子成長的角度來說,有主見、不盲從,這是他們成爲具有獨立人格的體現,也表明他們開始具備解決問題和創造性思考的能力。

像有些孩子追星都追到了荒廢學業的程度、或拿着父母辛苦賺來的血汗錢爲不認識的明星豪擲千金,多半就是因爲缺乏主見、易於盲從,不會獨立思考。

因此,作爲家長,我們要未雨綢繆,從小引導孩子做個有主見、不盲從的人。

● 一是鼓勵孩子提問和質疑。

具體來說,就是鼓勵孩子多提出“爲什麼……”“如果……”等問題。通過提問,孩子能夠主動尋求答案,從而建立起自己的認知框架。

● 二是要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

這意味着要教會孩子如何分析信息,辨別不同的觀點,並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看法。家長可以通過討論時事新聞、書籍或電影劇情等,與孩子一起探討不同的觀點,並鼓勵他們發表自己的意見。

此外,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選擇,即使這些選擇與自己的不同。我們應當爲孩子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讓他們感到自己的想法被接受和尊重,即使它們還不夠成熟或有待改進。

示範是最好的教育。當孩子看到父母在面對決策時能夠獨立思考,不隨波逐流,他們也能學習到這種行爲模式。

● 三是要允許孩子犯錯。

如果家長不允許孩子犯錯,也就很難教出一個有主見的孩子。當孩子知道即使失敗了也會有家長的支持,他們就會更加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嘗試新事物,而不是畏畏縮縮地不敢前行。

● 四是要鼓勵孩子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

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意味着我們在尊重他人觀點的同時,也要敢於堅持自己的立場。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可通過辯論、角色扮演等活動,教會孩子在尊重他人的同時,如何有力地表達自己的見解。

有主見並不意味着固執己見或不考慮他人的意見。

相反,一個有主見的人能夠聽取不同的聲音,進行有效的溝通,並在必要時調整自己的觀點。

06 教孩子學會擔當,有責任感

無論男孩女孩,具備擔當和責任感都是一個人的優秀品質。教孩子學會擔當有責任感,是在爲他們的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個有責任感的孩子,會在家庭中幫忙做力所能及的事,在學校中認真對待每一堂課,在社會中遵守規則並尊重他人。這樣的孩子在將來大概率會成爲一個可靠的人。

至於如何教孩子學會擔當、有責任感,我們可通過以下一些方式來實現這個教育目的:

● 一是確定家庭成員要共同遵守的家庭規則。

在家庭中,每個家庭成員都有自己的角色和責任。

以設定家務分工爲例,包括孩子在內的每個家庭成員都有責任承擔家務勞動。我們可以讓孩子負責整理自己的房間,或者照顧家中的花花草草或小寵物等。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孩子在學會基本生活技能的同時,也學會承擔力所能力的責任。

● 二是鼓勵孩子在面對失敗時勇於承擔責任。

孩子一旦犯了錯誤,我們不是去打擊斥責孩子,而是去鼓勵孩子在面對失敗時勇於承擔責任。

這是因爲打擊不是我們的教育目的,孩子只有勇於承擔起自己應盡的失敗責任,才能真正從錯誤中吸取教訓,避免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

● 三是家長自己成爲孩子學習責任感的榜樣。

我們家長和孩子朝夕相處中,所做的每個決定、每個承諾,都是孩子學習責任的範例。當孩子看到家長爲自己的行爲負起責任,他們同樣也會學習和效仿。

結語

養育孩子是一場馬拉松,它需要我們家長有足夠的耐心和不懈的努力,才能最終“修成正果”。

要把孩子培養成爲一個全面發展的人,需要我們在上述六個“教”字上下足功夫。

這六個“教”字,不僅會影響孩子的童年,更會深深植入他們的人生,成爲他們性格、品格和人格中最寶貴的部分。

讓這些種子在孩子的心中生根發芽,最後枝繁葉茂,在未來的日子裡成爲進退有度、無懼風雨、有擔當的優秀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