佈局硼藥、新型造影劑,普利製藥進軍創新藥“瞄準”差異化賽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朱藝藝 杭州報道

仿製藥業務已具規模的普利製藥(300630.SZ),正發力進軍創新藥賽道。

2024年1月,公司公告稱,針對胰腺癌治療的納米創新藥注射劑PLAT001已獲得美國FDA藥物臨牀試驗批件。

在此之前,2023年10月,公司第一個申請IND的創新藥熒光/磁共振雙模態造影劑PL002也拿到美國FDA藥物臨牀試驗批件。

此外,普利製藥與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攜手佈局硼中子俘獲治療(Boron Neutron Capture Therapy,簡稱BNCT),各自承擔硼-10藥物與中子治療設備的研發任務。據項目總體進展,普利製藥首個硼藥項目——注射用硼[10B]法侖有望於2024年下半年到2025年取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上市批准。

作爲原料製劑一體化的仿製藥企業,普利製藥爲何轉型創新藥領域?公司“仿創結合”的策略目前進展如何?近日,普利製藥副總經理、研究院院長周學來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闡述了公司對創新藥和仿製藥的差異化戰略。

聚焦腫瘤差異化的檢測和治療

“PL002和PLAT001,分別在2023年10月和12月底拿到了臨牀批件,中國方向同步提交PIND申報,目前正根據CDE的意見要求進行補充臨牀前研究工作”,對於兩款創新藥的研發進展,周學來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周學來解釋,公司堅持研發項目國內外雙報的策略,“我們計劃(上述項目)等國內拿到臨牀批件後,結合中國和美國的法規要求,同步開展一期臨牀研究,與此同時,我們也在同步尋找國際市場的意向合作方”。

談及公司創新藥的佈局策略,周學來進一步指出,“公司創新藥開發的重點是腫瘤的檢測和突破性療法兩個方向。腫瘤檢測領域,基於公司佈局的系列造影劑仿製藥進一步開發創新型的造影劑產品,以豐富造影劑品種;腫瘤藥物領域,公司重點佈局新型腫瘤治療手段硼中子俘獲療法(BNCT)的硼藥開發”。

從仿製藥轉型創新藥的路上,普利製藥屬於後來者,要想展現後發優勢,必須在戰略方向上有所突破。相較於小分子化學藥(替尼類藥物)、生物製品(單抗、ADC、CAR-T)等“內卷”賽道,新型造影劑和BNCT療法的硼藥在國內同類型競爭對手不多,綜合考慮後,普利製藥最終確定了上述兩大開發方向。

以硼藥領域爲例,在多種新興抗癌療法中,硼中子俘獲療法(BNCT)被行業視作繼手術、傳統放療、抗癌藥物、免疫療法之後的“第五療法”,也被認爲是當前腦膠質瘤、頭頸癌、黑色素瘤治療的有效手段之一。

對於硼中子俘獲療法(BNCT)治療癌症的原理,周學來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解釋,“給癌症患者注射硼化合物藥劑之後,利用中子束照射腫瘤,硼10同位素會俘獲中子,產生α粒子(4He)和反衝核(7Li),它們可以從內部瓦解腫瘤組織,這些粒子的射程短,僅僅只有幾微米,所以它們在絞殺癌細胞的時候,對正常細胞的傷害性比較小”。

在硼藥領域,除了普利製藥自己開發的注射用硼10法侖項目之外,早在2021年7月,普利製藥就聯合中國科學研究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合作成立了醫藥創新研究中心進行系統的硼藥創新藥開發,通過兩年多的運作,研究中心已完成了5-6個以不同瘤種爲目標的新型含硼藥物和藥物遞送體系的篩選。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2020年8月研製出國內首臺自主研發的BNCT實驗裝置,公司作爲‘藥-械’聯合申報的合作伙伴,首個以BPA(硼10法侖)爲原料的硼藥,普利製藥基本完成了藥學方面的開發,正在進行臨牀前研究工作中。BPA的全稱爲4-10硼酸-L-苯丙氨酸,是全球唯一獲得批准上市的硼藥,主要應用於頭頸部腫瘤的治療。目前,該項目進展順利。”周學來表示。

普利製藥近期接受投資者調研時也提到,東莞市人民醫院的硼中子治療中心硬件已經完成,正在進行運行測試中,公司的硼藥也正在註冊批的原料和製劑生產準備,預計2024年上半年能拿到臨牀批件啓動臨牀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範圍內,僅日本於2020年3月批准了第一臺BNCT設備和第一個硼攜帶劑的商業化應用,目前硼中子俘獲治療有超100例的成功案例,治療費用摺合人民幣20-30萬/例。

周學來表示,“硼藥的創新藥從結構鎖定到獲批上市可以控制在5年左右,比一般的化學創新藥開發週期要短。公司的硼藥研發進度在國內尚屬於第一梯隊,隨着後續臨牀治療的推廣以及國產設備的優越性價比,相信BNCT療法將爲更多腫瘤患者帶來更爲有效和精準的治療方案”。

除了持續深耕BNCT領域,在另一創新藥管線上,普利製藥佈局了熒光/磁共振雙模態造影劑(PL002),已於2023年10月獲美國FDA藥物臨牀試驗批件。

周學來介紹,PL002是一種兼具熒光/磁共振的雙模態造影劑,“可用於術前通過磁共振成像確定造影劑在腫瘤及肝臟的聚集情況,提高腫瘤診斷精度,也可用於肝癌術中熒光導航定位病竈,避免過度切除,提升實體瘤患者的手術效果”。

據瞭解,普利製藥於2021年開始進入造影劑市場。目前,公司擁有以及在研碘製劑包括碘帕醇、碘克沙醇、碘佛醇、碘海醇等多個品種;釓製劑包括釓布醇、釓雙胺、釓特酸葡胺等多個品種,幾乎覆蓋了碘化X射線造影劑和磁共振成像造影劑的全線品種。

財報顯示,2019年-2022年,公司的研發投入分別爲2.04億元、2.83億元、2.70億元和5.39億元,佔同期營收的比重均在20%左右。

“仿創結合”策略

發力轉型創新藥,並不意味着普利製藥放棄了已有核心優勢的仿製藥業務。

在產品結構上,普利製藥採用“仿創結合”,堅持差異化研發策略,目前創新藥業務尚未貢獻營收,以仿製藥業務的正向發展支撐創新藥業務的研發投入。

以2022年爲例,在公司仿製藥業務中,抗生素類藥物、心血管類藥物、抗過敏藥物的營收規模靠前,收入比重分別爲24.06%、18.32%、14.51%。

其中,公司產品地氯雷他定分散片、地氯雷他定幹混懸劑、雙氯芬酸鈉腸溶緩釋膠囊、馬來酸曲美布汀幹混懸劑、別嘌醇緩釋片、益肝靈液體膠囊等品種均屬於獨家劑型。

“國內藥品的銷售模式,一般可分爲原研或國內獨家,仿製藥等兩種模式,隨着國內仿製藥集採製度的實施,常規的仿製藥很難凸顯品牌效應,在此背景下,公司希望通過‘仿創結合’策略,突破業務發展瓶頸。”周學來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解釋。

在已有的抗生素類藥物、抗病毒類藥物等優勢品種基礎上,普利製藥未來計劃向心血管類藥物、降脂降糖類藥物、兒童特色劑型等高端仿製藥方向拓展。

此外,除了深耕國內市場,普利製藥也在持續開拓國際市場。

據瞭解,普利製藥在國際化方面已有近20年沉澱,至今已有35款藥物、140多個批件獲得國際上市許可,其中美國ANDA數27個,銷售覆蓋20多個國家市場。以2022年爲例,公司的境外收入佔比達到16.34%,相比2021年的15.33%,同比增長27.57%。

“普利製藥開拓國際市場的策略一直是原料製劑垂直一體化。”周學來表示,在“出海”路徑中,公司通過自主生產原料,不僅可以更好把控成本,也是確保公司製劑能提交不同市場註冊的基礎,同時能有效保證供應鏈的穩定性。

在此過程中,普利製藥也希望拓展新的業務增長點,利用國際化的高端產能和一地雙報優勢,爲國內外客戶提供從原料藥、臨牀批、註冊批到商業批生產的一站式CDMO/CMO業務,作爲公司的中期戰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