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流動中國”的人文底色

(原標題:擦亮“流動中國”的人文底色)

首都機場航站樓內,火紅的燈籠、喜慶的年宵花和“新春遊園會”主題景觀營造出溫馨的節日氛圍;廣州各大車站裡,有書法愛好者揮毫潑墨送春聯,也有流動博物館讓公共服務“流到”更多人身邊;川青鐵路列車上,“格桑花”班組用漢藏雙語表達出行祝福;陝西寶雞站候車大廳,“探尋‘中國’源頭,傳承中華文化”主題宣傳活動開啓,何尊、逨盤、逨盉、方鼎等出土青銅器的樣品展示着中國獨有的青銅文化……最“火”春運啓動,“流動中國”的人文底色越擦越亮。

40天裡,預計90億人次出行,在這部熱氣騰騰的“流動史詩”裡,寫滿人文關切。從關注運力到關注人,春運70年變遷,“走得了”不再是難題,“走得好”更加深入人心。從廣九客運段在復興號列車上新增了霧化香薰,配備了掛畫、按壓洗手液、花藝、護手霜等,到廣州白雲站開放24個花瓣燈柱48個充電口、增設快遞櫃等,讓旅客出行更溫馨、便捷。從深圳北站新建愛心家園和軍人候車區,爲重點旅客提供更加舒適的候車環境,到白雲機場設置年俗與國潮結合的新潮年味打卡點,吸引旅客拍照打卡……春運的人文屬性在越來越多的車站、機場、列車上得以呈現,緩解了人們的出行焦慮,讓回家的路輕鬆愉悅、溫暖溫馨。

文化是承載文明的基石。春運“戰場”也當是文化“戰場”,多樣文化展現,既可以滿足人們的多元文化需求,也讓車站、機場等不再只是承載客流的中轉站,而是具有更多文化韻味的傳播站。比如可以集中展示當地的文化傳統、風土人情、發展水平、自然環境等,爲南來北往的旅客提供更多文化養分。因爲科技變遷,從購票到乘車,“快”字當頭;由於服務升級,從候車到回家,關愛全程。以人爲本的多元服務供給,讓春運變得更加多姿多彩。人們從中感受到的,不單單是服務能力和水準,更是一個地區,一座城市被文化浸潤後帶來的如沐春風般的質感。

春運,在繼承創新,也在變與不變的辯證統一中更加抵近人心。90億人次的人潮涌動,洋溢的正是闔家團聚的“年”文化核心。再也沒有哪種文化能像春節這般,調動千軍萬馬,讓人不顧一切困難,也沒有哪種文化能讓故鄉和他鄉,釋放出如此巨大的親和力。流動的風景,也是流淌的年味。文化加持的旅途,給人們帶來充滿希望的行程,內心充盈的路途。

人間好時節,最是早春時。春節是一個大磁場,引得天南地北歸客,朝着家的方向涌動。文化尋根的執念,回家團圓的渴求,以人爲本的關懷,讓春運更像是一場文化盛宴。人們從庸常生活迴歸心靈港灣,短暫的駐足和停歇,高揚心中的情感與理想。不妨將其看做一場隆重的儀式,讓異地他鄉的“鄉愁”得以舒展釋放,進而轉化爲砥礪奮進的澎湃動力,和創新創造的社會活力。(陸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