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線‧上-基層技術員大缺,反映教育資源錯置

在臺積電開出基層技術人力需求名單下,人力銀行從就業資料庫找出來,及至今年4月所謂「不限學歷、歡迎高中職」的全職工作數有49.7萬,佔整體就業市場57.3%,與2018年37.2萬相較,五年來成長34%。這統計數據並不精確,但反映一個事實:在缺工愈見嚴峻下,過往不可能接觸的覓纔對象,現在都要嘗試挖出任何可能,畢竟員工平均高學歷無助於化解企業缺工的焦慮。

望文生義,「基層技術員」在就業市場屬擔任基礎職能工作的技術人員,不是完全外行入業,多少具備業內的基本知識,如機械工廠要能操作普通機臺,證券公司櫃檯人員要看懂客戶交易資料,IT產業基層技術員多負責網路系統維護。重點在技職教育的高工/商職課程,已詳實教導與實習過相關基層技術,企業聘用高工職畢業生多能無縫接軌,滿足公司組織日常作業。且人才培訓制度健全的企業,能讓基礎技術員的技術紮根、逐年精進,有朝一日成爲企業部門發展的中堅份子,小技工、簿計員都能蛻變爲總工程師、財務長。

上述的描述,實際上是出現在歐洲社會,如瑞士教育體系中的實習生制度,高中職學生進入企業擔任基礎技術員助理,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培訓專業技能,化解年輕世代進入就業市場可能的障礙,同時補充企業的基層人力,而且有實際案例,知名金融集團的高層領導是依循此一管道擢升而上。在臺灣,這一波浮上臺面的基層技術員需求,企業界誘引的條件仍是高於一般的薪資條件,像電氣設備維修技術員月薪4萬元加三節與年終獎金,極少數能像臺積電打出「提供高中職人才充足的新人訓練與在職進修的機會」作爲補強。

技職體系資深教師認爲,以薪資引才的作法不可能長久,甚至留才機率都被懷疑,在學歷至上的臺灣社會,每個父母培養小孩的目標「至少是大學畢業」,在大學院校過剩的臺灣,這樣的期待一點都不難。技職課程再多的技能訓練,甚或高職普通高中化,目的都是爲了進入大學而準備。不是爲了補足企業的缺工。

位於臺東市的私立公東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公東高工),在技職體系向來有木工人才、木工國手的培育搖籃美名,近來被教育部私校退場審議會列入專案輔導學校,未來兩年若財務狀況沒有改善,將停招、停辦。教育部資料顯示,公東高工目前有近5成原住民學生、2成爲弱勢家庭學生,技職教育界就呼籲,應集合社會力量,將這羣學生培養爲基層技術員爲在地企業所用,將能同時解決臺灣面臨的多重問題。

誠然言之,近來浮上臺面的基層技術員大需求,根本不是突然發生,臺灣的長期結構扭曲、資源錯置、懼於反省檢討,潛在問題一再積壓,一旦爆發開來,連收拾善後的能力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