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新能源車2023銷售量估增2成 研調點出陸廠路障

大陸電動車產業受惠於政府與業者的早期佈局,以及龐大的內需市場支撐而擁有完整供應鏈,疊加因高度競爭促成的技術迭代,造就大陸制電動車的成本優勢。TrendForce預估,2023年大陸將出口約480萬輛汽車,其中新能源車佔比約25%。由於出口量有持續上升的趨勢,引發各國政府開始留意,主要是除了大陸品牌外,各大車廠在大陸也都有工廠,一旦車廠選擇從大陸出口車輛到其他市場,將削減當地市場的整車和零組件產量與產值,並進一步衝擊就業率和經濟表現。

TrendForce認爲,目前汽車產業面臨高漲的原物料成本、勞動力成本,以及發展電動化和自動駕駛的高額投資,如何在保護當地企業、維持競爭力和消費者荷包間取得平衡,確實是各國政府當務之急。而各國政府首要採取的限制措施,多聚焦在「產地」而非「品牌」,如美國即針對來自大陸的進口車收取25%關稅,並討論是否再度提高稅率。

若以電動車來看,美國已採取的措施包括電動車及其電池必須在北美組裝,且電池內的關鍵礦物須來自與美國簽訂自由貿協議的國家,才能取得合計約7500美元的補助,故大陸供應鏈被排除在外。歐盟則發起對大陸制電動車的反補貼調查,而法國的電動車補貼新制要求製造過程的碳排放量須符合標準,此舉將排除許多自大陸進口的電動車。

整體而言,在各國政府祭出的限制條件下,國際車廠需評估關稅、補貼、生產成本後來決定產地配置,TrendForce表示,對於正要拓展海外市場的大陸車廠來說,當從大陸現有工廠出口車輛的代價過高時,將會削弱車廠價格競爭力。不過據觀察,由於大陸車廠目前在電動車市場的優勢顯著,在此條件下如義大利、匈牙利、泰國、印尼等對大陸車廠至當地設廠仍保持正面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