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粿條「米酵菌酸」致死?黑木耳泡太久也可能產生劇毒

民衆如要過夜泡黑木耳,應徹底清潔使用器具,並放進冰箱。(圖:shutterstock/達志)

北市信義遠百A13寶林茶室疑爆發大規模食物中毒事件,目前已有9起案例,其中1人死亡、2人裝葉克膜搶救,疑似中毒個案都吃了炒粿條及河粉,有醫師懷疑可能是「米酵菌酸」毒素所致;米酵菌酸在大陸曾造成多起嚴重中毒案例,除了米制品保存不當外,長時間在不良環境浸泡黑木耳也可能產生米酵菌酸。

香港食物安全中心曾在2019年發佈文章指出,大陸及印尼發生與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有關的嚴重食物中毒案例,吃下的食物包括黑木耳及一些發酵椰子或玉米,這些食物都可能在不當保存下或製作過程中受污染;提醒民衆如需過夜泡黑木耳,應徹底清潔使用器具,並放進冰箱。

澳門市政署也曾發佈衛教文章表示,米酵菌酸存在於變質的穀類發酵製品、木耳及澱粉製品中,民衆在良好衛生環境下短時間浸泡黑木耳,產生米酵菌酸的可能性低;不過若長時間放置在不當條件下浸泡,有可能讓致病菌大量繁殖。

攝氏26度就能產生米酵菌酸,即使高溫烹煮也無法去除,一般發病症狀最早出現胃部不適、噁心嘔吐、腹脹、腹痛等,嚴重會出現肝腫大、肝功能異常、昏迷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