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藝術節·藝術粉」 讓更多人走進藝術瞭解自己的生活

三乘影像執行長陳薇,從2021年起在長庚大學擔任駐校藝術家,推廣藝術生活化,並注入校園內。(鄧博仁攝)

陳薇將沈昭良的《築地魚市場》作品以大型輸出方式展示在長庚大學校園內。(主辦單位提供)

陳薇《The Moment you make a choice》,錄像+複合媒材裝置。(受訪者提供)

展示於長庚大學內的《縫》,由姚宏易(原創), 王耀億執行製作。錄像裝置。(受訪者提供)

蔡佩珊展出作品《負空間》,複合媒材裝置 。(主辦單位提供)

藝術的風吹進校園!長庚⼤學藝⽂中⼼近年推廣校園藝術不遺餘⼒,廣邀各界藝術家駐校創作,讓美學種子深植各個⾓落,感受藝⽂能量的凝聚。繼去年(2021年)邀請知名影像團隊三乘影像事務所執⾏長陳薇擔任駐校藝術家,在長庚藝⽂中⼼以「旅⾏·城市·電影的機遇與巧合」爲主脈絡策展,邀請電影配樂家林強、⽂學家羅智成、導演沈可尚、攝影指導林哲強、劇照師蔡正泰、劇照師劉振祥、演員雷婕熙、總編輯黃威融等資深創作者,譜出「拍電影⼯作坊」、「⼤師講座」、「露天電影」與「駐校藝術展」等多檔活動,企圖帶來不同觀看視野與思考⾓度,今年2022 「春⽇藝術節·藝術粉」,駐校藝術家陳薇以策展⼈的⾝份再次透過影像藝術再詮釋,以四⼤主題與跨界藝術家聯⼿展演,打破場域的侷限性,重新演繹新視界。

近年全世界興起⼤地藝術祭、地景藝術節,跳脫美術館的封閉性,透過⼤型、跨界與場域結合的傳達形式,呈現作品的張⼒與獨特性,⼀幅畫、⼀座裝置展不再只有單⼀形式或獨⾓戲,藝術家思考如何讓作品與空間環境對話,乃⾄把當地的⽇常風景放進創作源頭,激盪新的創作與敘事⽅式。「春⽇藝術節·藝術粉」以校園爲創作基地,邀請各領域藝術家在特定場域進⾏展覽創作,親臨現場以地景的感知與在地⼈⽂的觸 動,⽤作品與當下的空間及⼈羣傳遞意念,蘊含經典⼈性的探索與即興的直覺思考。

2022長庚⼤學《春⽇藝術節·藝術粉》跨域藝術展覽, 規畫「裝置+影像+⾳樂+ ⽂學」複合媒材作品,在這個記憶、反映、投射未來的校園場域,以藝術粉絲窺奇的⾓度,「旅⾏在電影.⾳樂.⽂學」遇⾒陌⽣的發現;期待這些細微的、不容易被察覺的思考,透過藝術形式的展演,在不⾃覺中被潛移默化,被植入美學、觀點、省思和療愈。⼀樣的校園,多重的視⾓,在疫情侵擾下,抽離被現實雜訊籠罩的氛圍,啓發、沈澱、察覺內⼼與想望。

策展⼈陳薇⾝爲重度電影迷與影像⼯作者,2002年⾃紐約Parsons複合媒材設計研究所學成歸國後,曾爲臺灣第⼀家藝術電影主題館「光點臺北」籌劃開館及影展策畫。2003 年成立三乘影像⼯作室,長期投入電視廣告、電影與紀錄片拍攝,飽滿的創作能量與⽂學敏感度,展露在各個影像作品中,近年觸⾓更是延伸⾄裝置藝術策展, 2016年以建築爲題邀請歐洲建築家Perer Cook 等⼈策展「⼩攤⼦」,榮獲臺北設計之都徵選活動補助⾸獎。同時身爲臺灣新視覺藝術創作者發展學會理事長的她,整合更多優秀團隊與創新內容,深耕臺灣視覺藝術與跨界創作。這次跨域藝術展覽她以裝置+影像+⾳樂+⽂學的複合創作,梳理⽂學與視覺的結構、裝置與影像的交織,深入五感感知,透過觀看、聆聽讓存在於我們⽇常的藝術,有了新的連結,更重要的是,校園藝術的潛移默化,在時間與空間流動、碰撞出的引⼒和拉⼒,觸動更多未發現的⾃已與藝術共鳴的⼒量。藝術家姚宏易/執⾏藝術家王耀億《縫》以錄像作品呈現⼈們對道德的窺奇, 反思⽇常迷路在雲端平臺中不斷展演虛擬的⾃⼰。攝影家沈昭良《築地⿂市場》選錄於原展覽主題的3件攝影作品貼籤包覆於⼤樓外牆,照映出「⿂、⼈,補、買,活、亡,時、空」之相⽣相怨無處可逃的鏈結關係。藝術家蔡佩珊《負空間》讓觀者體驗四⾯鏡⼦的複合媒材裝置,思索以爲你看得⾒的,其實你看不到的背後的存在;超越了⾃⼰的視線所能觸及的事物範疇。

藝術家陳薇《The Moment you make a choice》以一個電話亭響起的鈴聲,讓人們在不自覺或自覺的當下,做了選擇。複合媒材裝置述說宿命的機遇與巧合只能對着無限揮拳。

「⽂學是視覺經驗的結構,是思考的源頭,是藝術傳達的基礎。裝置與影像的交織,創作與思考的累進,藝術與傳遞的衝突。電影、⾳樂、⽂學在藝術結構上及敘事演繹上,如何相互深化及影響⼈們對於藝術形式的感知及情緒的共感?那些微⼩的⼒道是如何轉化成巨⼤的動⼒?」策展人陳薇透過此展,期許長庚大學《春⽇藝術節·藝術粉 ART FAN》,讓師⽣與更多⼈走進藝術、走進創作者的敘事空間,進而瞭解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