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運是否是新疫情高峰?是否需要錯峰出行?陸專家解答了

大陸公衛專家解答:春運是否可能導致新一輪疫情高峰?是否需要錯峰出行?(中國鐵路官網)

2023年1月8日起,中國大陸將新冠感染將從「乙類甲管」調整爲「乙類乙管」。對於接下來即將到來的元旦、春節,民衆在出行時應該注意什麼?春運是否有可能導致新一輪的疫情高峰?據《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報導,大陸公衛專家建議,對於患有基礎病、身體免疫力相對較低的極少數公衆來說,應儘量避免人羣扎堆,少聚集;目前不僅有Omicron,也是流感的活躍期,錯峰出行並不現實,主要是保持個人的防護措施,注意防護,避免感染,而春運導致二次感染的概率較小。

☆對於即將到來的元旦、春節,廣大市民如何安全出行?已經轉陰恢復的市民和暫未感染的市民是否需要錯峰出行呢?

中南大學湘雅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鬍國清表示,對於感染過且已恢復的民衆來說,產生了一定強度的免疫力,且此免疫力將持續數月纔會出現下降。對於此部分公衆而言,不用過度擔心二次感染,需要保持良好的個人心態、日常飲食、睡眠和衛生習慣(如:外出戴口罩、回家後先洗手),儘量避免從事強度過大的勞動或鍛鍊。

此外,暫未感染的民衆也不用緊張,堅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提升個人免疫力仍是大家主動應對感染的重要策略。如有條件,該人羣可在專業人員指導下接種第四針加強疫苗。此外,公衆可在家裡適當準備一點應對常見感冒症狀的常備藥,以備緊急使用。對於患有基礎病、身體免疫力相對較低的極少數公衆來說,應儘量避免人羣扎堆,少聚集,不宜讓身體過度疲勞。如要出行,此部分人羣可考慮錯峰出行。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系主任魏晟表示,廣大民衆仍需要做到戴口罩、勤洗手、少扎堆,公共場所仍然需要貫徹執行「口罩令」。目前不僅有Omicron,也是流感的活躍期,錯峰出行並不現實,主要是保持個人的防護措施,注意防護,避免感染。

南方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趙衛表示,出行時繼續做好個人防護,如規範佩戴口罩,注意個人衛生,養成「一米線」好習慣,就餐時拉開間距,使用公筷公勺;從外面回到家裡先洗手、通風。已經轉陰恢復的民衆和仍未感染的民衆不需要錯峰出行,未感染的民衆更需注意做好個人防護,可以在出行前補種一次疫苗。

☆春運是否可能造成二次感染?春運是否可能導致感染高峰?各地公共衛生機構及市民應該如何應對?

中南大學湘雅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鬍國清表示,大範圍感染過後人羣會形成一定的免疫力。如果絕大多數康復者不是自身過度疲勞,發生二次感染的概率不會很高,但這不適用於自身患有嚴重基礎疾病的康復者。當個人特別勞累的時候,免疫力會下降,就可能會發生二次感染,而且感染後症狀可能還會較重。

胡國清表示,就目前社會公衆發佈的感染信息看,整個社會感染的比例已經很高了,未來不太可能出現更高的感染高峰。從整個社會來看,社會秩序在春節前後會逐漸恢復正常,廣大公衆對疫情防控調整適應後,中國大陸很快就會迎來充滿活力的2023年。

胡國清表示,在此過程中,更重要的是倡導正確的個人心態,倡導戴口罩、堅持運動、合理膳食和良好睡眠等健康生活方式,減少社會焦慮,建議在專業人員指導下合理服用藥物,切忌憑個人感受胡亂吃藥。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系主任魏晟表示,目前流行的BA.5、BF.7毒株從Omicron病毒進化株來看比較接近,感染後能起到交叉免疫的作用,春運導致二次感染的概率較小。從各地監測的數據來看,目前全大陸的感染率都比較高,春運反而會進入平緩期。

魏晟表示,之前對於新冠感染的分析樣本量較小,現在是社會活躍人羣感染,感染的樣本量大,第一波放開後的數據統計、經驗教訓總結是很有必要的。目前需要做的就是做好動態的數據監測,以備接下來可能到來的第二波、第三波感染。但之後感染的人羣數量一定會大幅減少,不需要過度擔心。

南方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趙衛表示,目前不同地區流行的都屬Omicron株,不同毒株間的免疫原性差異很小,可以實現交叉保護。因此,感染過的人獲得的免疫保護作用在3-6個月內是很強的。感染後至少三個月內不必要擔心再感染。免疫力好的人,半年內都是安全的。春節期間,各地公共衛生機構需要重點關注農村及偏遠地區的疫情,尤其是60歲以上的老人及有基礎病的人,需要儲備好對症治療的藥物。

☆目前,南北方毒株是否有明顯差異?

中南大學湘雅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鬍國清表示,目前暫無權威研究數據證明南北方毒株存在哪些生物學屬性差異。社會公衆對南北方毒株差異的判斷,主要是個別公衆結合自身、朋友或家人感染症狀的個人判斷,這些判斷不能代替嚴格的科學證據。無論是新冠,還是流感,很多感染者都會出現一些症狀。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在所有有症狀感染者當中,症狀相對較輕的患者仍佔絕大多數。

胡國清表示,由於當前社會公衆對新冠感染非常重視,不少民衆可能會放大對新冠感染者後自身症狀嚴重程度的判斷。目前存在兩種極端的認知,一種極少數公民放大新冠的感染症狀。對於青壯年來說,一些症狀被放大了,很容易在社會上引起公衆的集體性焦慮。另一種錯誤做法則是硬扛,比方說忽視了持續高熱對感染者身體的危害,堅持自我醫療,甚至同時服用多種同類藥物。建議公衆在用藥之前諮詢一下週圍的醫生、藥師等專業人員,切忌僅憑個人感覺亂服藥。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系主任魏晟表示,從病毒學的角度來看,目前南北方流行的毒株之間沒有太大的差異。但南北方氣溫相差較大,流感的流行強度存在一定差異,目前除了Omicron,也可能有疊加流感合併感染的情況。

南方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趙衛表示,在大陸國內,從患者反映的上呼吸道和全身其他症狀來看,北方和南方似有一些差異。但尚未見系統的研究報導,更多隻是停留在個人感受層面。目前的研究尚未發現Omicron株致病性存在差異的線索。因此,這種個人體驗的差異可能更多的是受氣候、溫度、溼度的影響和生活習慣的不同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