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做家務的孩子,今後職業更成功!

今天,全家人家務了嗎?

其實做家務的本質,是培養個體獲得幸福、感受幸福的一種能力

生理基礎:“記憶、模仿、糾偏”是鍛鍊大腦活動

做家務是鍛鍊大腦執行能力的途徑之一。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讓孩子幫忙打雞蛋,最開始肯定是我們演示,然後孩子模仿完成。這個過程中,孩子需要短期記憶能力,記住我們演示的步驟;接着肯定會遇到失敗,這時他們就需要進行監控錯誤,也就是比對自己做的和父母演示之間的差別;然後就需要調整計劃。這些最簡單的日常活動,對於小朋友來說,都是系統的大腦鍛鍊活動。

理論研究:哈佛格蘭特研究發現,從小做家務,今後職業更成功

哈佛大學曾經做過一個歷史上迄今爲止最長的人類縱向研究,叫做哈佛格蘭特研究。從1938年開始跟蹤了268名哈佛畢業生和456名貧困家庭男孩,後來研究又引入了斯坦福大學教授劉易斯·特曼對1500名學生的研究記錄,其中有672名女性。希望通過這長達76年的研究去試圖找到一個答案:那些成年後幸福有成就的人有哪些共性

研究發現,我們所希望的孩子成功,並不來自於多早學了多少單詞、參加多少輔導班等等,反而是來自於“讓他們從小做那些看似瑣碎甚至沒用的事情,而且越早開始越好”。而這樣的瑣事,最簡單的就是做家務。

斯坦福大學前新生輔導員朱莉曾經說過,那些在職場成功的人,都有一種“捲起袖子踏實肯幹”的思維

家庭就是職場的雛形,讓一個孩子把垃圾倒掉,整理衣服關心生病親人,我們需要做一些事來融入生活

要知道,生活不是隻關於自己,不是隻關於自己當下的需要,個體只是整個生態系統中的一部分。我是家裡的一分子長大後我是職場中的一分子。

從小做家務,更能獲得幸福的能力

做家務是最簡單也是最直觀能讓孩子看到,我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創造”出我想要的生活。屋子亂了可以收拾,餓了自己煮飯,再小的屋子也能收拾得有情趣,這些看似很小的事,卻往往能給一個人最大的生活勇氣

這就是讓自己幸福的根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