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19:追求「凝具共識」的共識

暖化造成極端氣候衛星拍到「人類史上最強烈風暴海燕照片,外型像個甜甜圈,卻讓人望之生畏。(圖/取自網路)

蔡育岱 譚偉恩

後《京都議定書》的全球氣候治理文件預計要在2015年於巴黎討論出來,屆時一份義務內容具體的法律協議將可望得到國際社會的簽署。然而,此份醞釀中的抗暖文件能否順利產出取決於此時此刻於波蘭華沙召開的第19屆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公約》(UNFCCC)締約國會議(COP19)和明年於秘魯利馬召開的第20屆會議。不過,這並非代表COP19會有任何開創性的具體共識在參與國之間形成,事實上這幾乎是不具期待可能性之事。一如過往,我們唯一能合理奢求的是,在本月22號會議結束之際,各國能展現出齊力避免災難性暖化後果的決心。

決心是需要具體行動的,而這樣的行動依據UNFCCC去年12月於多哈形成的談判共識觀之,將會在2015年得到明文化。也就是各國屆時會做出繼《京都議定書》之後另一個攸關治理氣候變遷的具體承諾。而眼前COP19的首要任務就是爲這樣的具體承諾凝具國際共識。惟這樣的共識能不能形成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至少就目前南北國家集團立場來看,分歧大於趨同

美國爲首的北方工業先進國家集團堅持「後京都」文件絕不可再像UNFCCC和《京都議定書》,將全體締約國斷然二分爲有強制減碳義務的和自願減碳義務的。同時,向南方發展中國家表示,不應期待再得到較目前所獲援助更多的財務上或技術上支援。美國甚至批判南方國家只會一味要求各式援助,而未踐行任何實質抗暖行動。相較之下,絕多數發展中國家或科技水準落後國家則認爲,北方國家有義務爲因應氣候變遷做出較多努力。這些國家揚言要利用此次在華沙的會議促使美國和歐盟(EU)國家力行減碳行動,而不是等到2015年或是2020年纔有所作爲。對於這些南方國家來說(特別是地理上屬於島嶼型的國家),國際氣候治理應該要聚焦在協助它們面對更爲劇烈的極端天氣變化、更爲快速的海平面上升,以及其它各種幾乎已無法迴避的暖化衝擊效應,例如糧食危機

上面兩種明顯對峙的立場嚴重縮減了近幾年聯合國氣候談判會議的共識形成。而美國方面更是越來越堅定地拒絕發展中國家提出的各種補償要求。這樣的情況就目前來看沒有明顯好轉,因此COP19很有可能又是一次雷聲大雨點小的氣候政治秀。若果真如此,不但2015年的「後京都」文件可能無法如期產出,連2012年多哈會議上通過的損失與損害(Loss and Damage)原則也可能無法在今年達成制度性的安排。此將使得南北國家的分歧與對立進一步惡化,增加氣候治理共識形成之難度。此外,若考量美國和EU國家財政吃緊的現況與紛嚘的內政,任何想要工業先進國家加碼援助的提案都不太可能於COP19達成共識。

綜觀上述,各國必須採取務實主義進行談判,COP19纔可望於兩個星期內有所「小」成。任何不切實際的期待(例如:本質仍然是強調經濟成長而非環境保育的「永續發展」,或是追求具有法律拘束力的談判文件)都不該再帶到COP19的談判桌上。面對氣候變遷,所有國家都可能是受害者,沒有誰可以置身事外。好好把握今年與明年僅僅兩年的時間,擬定真正客觀可行的調適(adaptation)措施,跳脫立場對峙及討價還價的老戲碼,當爲各國聚首華沙COP19的當務之急。

作者蔡育岱,中正大學副教授;譚偉恩,政治大學博士研究生。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文章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