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一定會血便嗎? 醫教1判斷關鍵:超過這時間快檢查

血便是大腸癌常見症狀之一,但只要有此現象,就代表罹癌了嗎?(示意圖/Shutterstock)

想要及早發現大腸癌,觀察糞便是有效的方式,而血便是大腸癌常見症狀之一,但只要有此現象,就代表罹癌了嗎?對此,外科醫師陳榮堅表示,解血便也有可能是其它原因造成,如痔瘡、一般物理性受傷造成的腸道受損等,甚至有些大腸癌患者,糞便顏色完全正常。至於該如何判斷血便是否爲大腸癌?他指出關鍵在時間,若反覆出血超過1個禮拜,就要儘快就醫檢查。

醫師陳榮堅在臉書專頁及個人網站發文透露,很多人一見到大便出血,就開始擔心自己是否罹患大腸癌,但他也碰過不少烏龍案例。他表示,曾有一名30歲男性,有大腸癌家族病史,因此當他發現自己的排便顏色,有時鮮紅,有時又爲暗紅,且合併頭暈症狀,就急忙來求診。

陳榮堅說,一開始懷疑可能是痔瘡,但經指診後確定排除,不過卻在手指的末端發現一些血絲,再加上對方有菸酒習慣,於是進一步安排大腸鏡檢查。結果,在該名男子的橫結腸靠近降結腸的位置,發現有一處破皮滲血,但此狀況並非發炎性大腸炎,或潰瘍性大腸炎。經詳細問診後才曉得,原來是他日前在進食時,不小心將大塊魚骨頭吞下去,雖然大部分的魚骨頭,會在經過胃酸及其它消化過程後被軟化,但也可能有小的殘渣沒被軟化掉,進而刮到腸子導致出血。

陳榮堅說明,一般物理性受傷造成的腸道受損,黏膜絕大部分會在24小時內修復,所以偶爾發現有1、2天血便,可不用太緊張;但如果排便反覆出血超過1個星期,建議就醫檢查。

另外,陳榮堅也提到,有些大腸癌造成的貧血,不見得一定會有血便症狀,像是出現在右側結腸的腫瘤,由於它容易侵犯到血管,影響營養吸收,所以即便沒有血便,糞便顏色都正常,還是會有慢性貧血的問題。

根據衛福部衛教資料顯示,大腸癌早期並無症狀,但可以藉由定期接受篩檢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爲治癒率很高的癌症。另外,衛福部南投醫院的衛教資料顯示,大腸直腸癌的常見臨牀表現包括,排便習慣改變、糞便形狀改變、排泄黏液、便血、腹痛、不明原因貧血、食慾不振或體重減輕、腹部腫瘤等,若經常出現上述症狀,建議做進一步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