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三峽大壩全部閘門,放光水庫的水需要多長時間?答案超乎想象

三峽大壩大家都知道,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水電工程,其蓄水量可達393億立方米,如此龐大的蓄水量,相當於90個太湖的容量。

那如果將三峽大壩的所有泄洪閘都打開,放光水庫裡的水需要多長時間呢?

三峽清光庫容要多久?

中國的三峽大壩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

其擁有令人震驚的蓄水量,能夠滿足各種需求,包括髮電、防洪、保護生態環境和促進航運等方面的需求。

然而,有人質疑爲何要在澇季泄洪,爲什麼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修建這樣一座大型工程,以及放光三峽大壩會帶來什麼後果。

我們先來看看三峽大壩的蓄水量。據瞭解,三峽大壩的最大蓄水量可以達到驚人的393億立方米,足以填滿數百個游泳池。

這種驚人的存儲量是在設計過程中考慮到多個因素的結果,包括洪水防範、灌溉用水和其他水資源需求等。

雖然尚未到達滿載狀態,但在過去的測試中,已成功實驗過四次蓄水,最高的水位達到173.35米,積水超過68億立方米。

儘管蓄水量未能填滿設計容量,但這並非是因爲最初設定的目標過高,而是預留了空間用於應對洪水季節的到來。

而當時在設計的時候設計師們就考慮到長江流域的特殊情況——夏季洪水頻繁,需要有足夠的存儲空間以便有效防止水災。

爲此,他們精心設計了一個強大的排水系統,配備63個特製混凝土做成的重力壩閘口,能快速泄洪。

其最大水流速度每秒可以達到7.9萬立方米,而這些閘口足以實現持續釋放水分的功能。

不僅如此,面對洶涌的河水,三峽還配備了額外的輔助閘口,確保即使在不斷補充的情況下也能保持穩定運行。

如果需要將三峽大壩的全部儲水量排空,在極端情況下(即水庫內沒有任何補充水源),且排空過程中水流穩定不變,估計需要九天時間。

但如果遇到持續大量雨水導致上游水位上漲,放空水庫所需的時間則更長,接近24天。

但實際情況還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降雨增多、溫度降低等情況可能導致水流減緩,所以理論上清空三峽大壩的庫容所需時間更長。

但這樣的情況都是我們的設想,而這個數據也只是實驗數據,其真實性無法驗證,畢竟在現實生活中,基本不可能存在將三峽大壩庫存清空的情況。

因爲一旦將其清空,不僅會給下游帶來災難性後果,而且還會嚴重影響中國的電力供應。

三峽地下電站

而且放光三峽大壩的水會導致巨大沖擊波,並有可能引發一系列不可預見的問題。

比如航道可能遭受損害,水中交通工具失去運作條件,這種影響可不是小打小鬧,我們都知道長江可是我國最繁忙的航道之一。

每年都會有許多船隻從這裡經過,如果這裡一旦無法通行,這可就比海上堵車更爲嚴重,更會影響到長江周邊地區的經濟。

而且三峽庫區許多地方還有很多的險灘暗礁,其中彎道的地方尤其多,一旦水深稍微不滿足要求,船隻的觸礁的情況就免不了。

更何況把水排光,那就等於這條航道這地宣佈”禁止通行了”。

此外,如果將三峽大壩庫容清空,對周邊的生態環境也有巨大的傷害。

對於水產資源豐富的地區可能會出現生態失衡;而河流沿途城市受到洪水侵襲的風險增大;更重要的是,生態環境中的植物和動物種羣將遭受重大打擊。

這就是爲何是在應急情況下泄洪而非日常使用的緣由。

所以妥善管理和利用三峽大壩儲備的水資源是非常必要的,以免犧牲人類福祉和其他重大損失。可見短期內不存在放空三峽大壩的可能性。

關於三峽大壩的幾個小知識點

一、三峽大壩有着兩個關鍵的水位線

一個是175米的設計正常運行水位,另一個則是145米的設計防洪限制水位。

當雨水過多導致水位超過175米時,大壩將會受到威脅;而當水位低於145米時,則會影響其發電和通航能力。

於是,在乾燥季節,大壩會通過不斷蓄積水流轉移到145~175米之間,實現水上交通和發電。

而在即將到來的暴雨季節前,三峽大壩會在145米位置放水,留出約221.5億立方米的庫容備用,簡單來說也就是做好限流措施,避免下游地區遭到洪水災害。

進入汛期後,長江中下游可能出現更大規模的洪峰,而三峽大壩則發揮了重要作用。

由於地勢落差較大,長江上游的水能快速彙集到下游,而地理位置較低的三峽大壩就發揮到關鍵作用了--攔截水源並調整流入量。

起到平穩河道的效果,並減輕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防洪壓力。與此同時,這項舉措還可以在枯水期內保障農田澆灌、推動供水系統的運作。

不同於以往單純的排水,三峽大壩不會一次性排放所有水,而是分散多次釋放,以便更好地應對不同階段的洪峰。

據統計,建成了三峽之後,2003年至2016年間,儘管多次遭遇超大型洪峰,但在三峽大壩的幫助下,長江中下游區域從未再次爆發如此大規模的洪水災難。

且三峽大壩在夏季的放水是最爲頻繁和密集的,充分說明此工程的實際效果已經得到了初步驗證。

二、大壩還會定期向外界放水

經過科研人員的研究分析可知,將傳統觀念和實際應用結合起來,三峽大壩並非僅僅用於春、夏、秋三季的定期排洪,更側重於把握上游降水量,決定是否適度開展調放流程。

例如,在7-8月期間,一旦超出安全警戒水平(約爲175米),三峽大壩開啓放水閥門,用更低的速度輸送下來預防氾濫,持續爲下一個較大的峰值留有足夠的儲存空間,確保周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而排出的水其中一部分水直接注入了洞庭湖和鄱陽湖兩大內陸湖泊,可是隨着三峽水利樞紐逐漸發揮穩定效果,這兩個湖泊的水域範圍也在逐年縮減。

尤其是遇到大雨、暴雨等天氣因素導致長江洪峰時,纔會放足水庫儲存的一部分水量充實這兩個湖區。

面對如此巨大的水庫存儲量,衆多關心的人都擔心是否存在安全問題。實際上,在最初設計及施工時已考慮到這種問題。

修建者充分估計了峰值流量,靈活設置了大小不一的閘門來均衡進退水量,確保大壩自身和周邊環境的安全。

三、對於貿易運輸的影響

儘管三峽大壩的功能不僅僅侷限於抗旱和防洪,但也對交通運輸有所助益。

大型船舶要順利行駛於長江的內河港口,就需要一定的水深條件。

如果水庫在此過程中未能及時調整水位,可能導致大噸位船舶陷入困境。

因此,三峽大壩不僅保障下游供水需求,還要確保上下游航行暢通。

同時它的運作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河道底部的侵蝕,使得長江變得更加清澈,加深了江牀的厚度。

四、三峽放水時的水質如何?

從壩內排出的淡水主要注入口而非河流,但在也取得一些進展:隨着調整好大壩放水的時間表,水污染問題得到了解決,從而使水質更爲清澈、河水流動更快。

通過直接注入長江並削減途徑南方溼地的程度,有利於保護這片美麗的地域美景。

實際上,三峽水庫的運行機制也考慮了對水生生物的保護,特別是在實施禁漁期等政策之後,三峽水庫及其周邊水域成爲許多珍稀水生生物的棲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