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擴內需、推制度安排 專家:臺商或成「新陸商」

全國工總大陸事務組組長黃健羣8日表示,大陸將透過更多制度性安排,促使在陸臺商更深入地融入當地經濟體系。(朱紹聖攝)

全國工總大陸事務組組長黃健羣8日表示,隨着臺商赴陸投資動機轉變,在大陸積極推動「擴內需」戰略,都將加速在陸臺商的在地化鏈結。他指出,大陸將透過更多制度性安排,促使在陸臺商更深入地融入當地經濟體系,在不久的未來,或有越來越多「大陸臺商」成爲制度、法律定義下的「新陸商」。

政大國關中心8日舉行「中共二十大政治菁英甄補:趨勢與挑戰」研討會,黃健羣指出,近年來,隨着國際情勢的變化,兩岸緊張關係也呈現升高態勢,但兩岸經貿不但沒受到太大影響,反而顯得更爲熱絡。但是,臺商投資仍以代工羣聚的供應鏈合作爲主,和大陸本地企業的技術合作並不深,股權合作也不多。

黃健羣認爲,臺商順應大陸外向型經濟發展策略,把大陸當作生產製造基地,在地化程度不深。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如美中貿易戰),在不符合生產要素成本或終端市場的要求下,資源足夠的臺商可以透過「轉移產能」因應。然而,根據調查,2018年中美貿易戰以來,大陸臺商面對投資環境變化,選擇撤場退出的佔比並不高,最多將近兩成(16.7%),無論是轉移產能或是就地轉型,多數製造業臺商仍是選擇留在大陸。

黃健羣分析說,和過去相較,臺商赴陸投資的動機已由成本與市場考量轉變爲內需市場導向;臺商大陸子公司角色更爲多元化,決策自主性將進一步提升;明顯朝「去製造化」發展。在大陸積極推動「擴內需」,且十四五規劃進一步確立以「內循環」爲主的戰略下,再加上進口替代、鼓勵臺企在陸上市等政策的持續推動,都將加速在陸臺商的在地化鏈結。

黃健羣認爲,中共未來仍會持續透過兩岸經貿交流,以大陸內需市場及各項所謂「惠臺政策」爲誘因,加大磁吸臺企赴陸發展。而在服膺「高質量發展」、「自主創新」等國家發展戰略的前提下,中共將更精確地對臺「挑商選資」;透過更多制度性安排,促使在陸臺商更深入地融入大陸經濟體系。

黃健羣判斷說,在不久的未來,會有越來越多過去認爲的「大陸臺商」,將成爲制度、法律定義下的「新陸商」,並藉此建構新型態的兩岸經濟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