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看臺灣:時差島》臺灣,中國的美麗與哀愁(一)

臺灣,一個到處賣萌的小社會。 嗲嗲的臺灣腔,實在讓人酥麻。(圖片來源:時差島)

臺灣,中國寶島

它很早的名字叫「美麗島」

你好,臺灣

400年前,葡萄牙人初見臺灣島時,因風景優美取名「福爾摩沙」,譯爲美麗島。

大陸赴臺旅遊開放迄今12年,臺灣遊一度很火;但鑑於兩岸關係,2019年8月1日起,大陸居民赴臺個人遊暫停。

時隔1年,臺灣久違了!

但它從未離開過我們的視線。

數據來源:中國旅遊統計年鑑 製圖:時差島

臺灣,中國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認識臺灣的意義,需要更開闊的眼界:

站在世界地圖前,將中國臺灣日本韓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串聯起來,將看見一條弧線。

美國將它稱爲「太平洋第一島鏈」,在這個島鏈上設軍事基地百餘處,像一道緊箍,企圖將中國沿海緊緊封鎖

中國臺灣,被看作這條「第一島鏈」的鎖眼。

「縱使我國海岸線曲折漫長,但臺灣是中國面對太平洋的最前沿。只有從臺灣這個『大陽臺』,中國人才能一覽無餘欣賞太平洋的浩瀚。失去了臺灣,我們就不能直接擁抱太平洋,我們和太平洋之間就會出現『第三者』。這就是臺灣對中國的意義。」——單之薔《中國國家地理》(來源:《中國國家地理•臺灣專輯》)

太平洋第一島鏈 美國企圖封鎖中國的戰略軍事防線。太平洋黃金通道 世界最繁忙的海上經濟動脈之一,日本韓國每天3/4的貨船必須通過臺灣海峽巴士海峽,關乎日韓生死存亡。(製圖:時差島)

太平洋第一島鏈 美國企圖封鎖中國的戰略軍事防線。

太平洋黃金通道 世界最繁忙的海上經濟動脈之一,日本韓國每天3/4的貨船必須通過臺灣海峽、巴士海峽,關乎日韓生死存亡。

軍事上,臺灣是戰略咽喉;經濟上,臺灣是黃金生命線;更是中國雄雞踏足太平洋的「前腳掌」。

臺灣作家李敖說得更狠:「臺灣是中國的睾丸,一碰就疼,兩岸關係挑撥着全世界的敏感神經。」

這個敏感的臺灣

我們離它,很近

一條淺淺的臺灣海峽,最短距離135公里;從上海飛臺北不過2小時,比去深圳還近;廈門到金門最近處僅1.8公里,彼此能望見,除夕夜都能聽見對岸的鞭炮聲。

「修海底隧道直達臺灣」這個構想如實現,開車去臺灣也就1個多小時。

臺灣海峽隧道構想圖。製圖:時差島

我們離臺灣,依然很遠

政治和軍事話題太吸引眼球,娛樂明星、綜藝八卦仍時常躥上熱搜,但我們對臺灣真的熟悉嗎?

臺灣歸來,感動於小清新、濃濃人情味,也同時吐槽:臺灣沒啥看頭嘛!

日月潭阿里山景色平平,臺北、高雄一點不像大都會……

而那些小島的複雜往事,美麗與哀愁,旅行者步履匆匆,難再追問。

兩岸之於彼此,仍像是熟悉的陌生人。

今天,與「時差島」

一起遙遠地看看臺灣的

山、河、海、島、人

臺灣的誕生

地理上,臺灣島與大陸曾連爲一體。

1.92億年前,頻繁地震和地殼擠壓,臺灣島一點點被拱高,冒出海面

約1200萬年前,兩岸分離,臺灣西部大陸架下沉,被填成海峽。

這一升一降,誕生了今天的臺灣島。

圖片來源:時差島

▲臺灣位於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邊緣,地震頻繁。

今天的臺灣,中國第一大島

面積3.6萬k㎡ ≒ 北京×2

人口2360萬 ≒ 北京

中央五大山脈島嶼一分爲二,切割成70%高山丘陵,30%平原。

臺灣,高高的山

論高山密度,臺灣世界第一。

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有268座,臺灣第一高峰玉山,海拔3952米,比日本富士山四川峨眉山還高出幾百米。

中國東部各省沒誰能和臺灣比「身高」,往西一直到四川貢嘎山,才超越了臺灣。

圖片來源:時差島

▲僅就高度而論,大陸五嶽都矮了三分。

由於高山極密、落差極大,幾千米狹窄空間內摺疊了極爲複雜多樣的地貌和物種,火山、雪峰、峽谷、冰川、瀑布、溪流......

這正是「美麗島」最雄渾壯美的景觀。

山脈褶皺,多隱秘峽谷。

太魯閣峽谷,臺灣八景之一,也是臺灣最有潛力的「準世界自然遺產」。

因地殼運動積蓄的能量,造就了臺灣三大火山羣:基隆、大屯澎湖,最熱門的要算大屯火山羣的野柳地質公園。野柳地質公園,位於新北,風化海蝕而成的奇石羣。最著名的女王頭、仙女鞋、燭臺石吸引了大量遊客。據地質學家預測,因海蝕嚴重,女王頭很可能在2040年斷掉。

但在大陸人的臺灣情結裡,最愛的還是海拔僅2000米的阿里山。

高山青、澗水藍、少年壯如山,鄧麗君《阿里山的姑娘》流傳了數十年。

臺灣,綠綠的島

世界上少有像臺灣這般,經濟發達卻同時生態極好的島嶼,森林覆蓋率高達50%。

中央山脈攔截太平洋的水汽,形成豐富降雨,雨水彙集溪流,順山勢流下,潤澤繁茂的植被。

小學課本里的日月潭,藏於南投山澗,臺灣第一大湖。

中部南投的「忘憂森林」,一處誕生於地震的美麗秘境

曾因破壞自然生態,臺灣也遭受過慘痛教訓

臺灣生態環境一度遭到嚴重毀壞,尤其是日本殖民時期和國民黨退據臺灣早期,爲了製造樟腦,180萬株古樟樹砍伐殆盡;

爲了出口鹿皮,島上野生梅花鹿全部滅絕;

爲了發展工業,53%河流被廢水污染。

人類的重重虐待下,大地反撲,臺灣的洪災從歷史上的每20年一次,逐漸演變爲10年、5年、2年、1年一次……

臺灣人逐漸醒悟,建立起了95座自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

如今,一個鬱鬱蔥蔥的美麗小島又復活了。

太平洋的風一直在吹

臺灣人的生存空間狹小,幸好擁有遼闊的太平洋。

臺灣除了本島,還有80多個附屬離島,它們像珍珠一樣散落在太平洋海面。

最大的蘭嶼,最親切的澎湖,還有綠島小琉球基隆嶼……

是臺灣人的畢業旅行、蜜月度假的「遠方」,也有我們最熟悉的陽光、沙灘、老船長。

圖片來源:時差島

▲按《臺灣地區綜合開發計劃》的標準將離島分三級:離島一級爲蘭嶼、安吉、綠島等,離島二級爲吉貝望安龜山虎井等,離島三級爲馬公、湖西等。圖中僅爲部分離島舉例。

臺灣島四面環海,風格卻迥異:

東海岸剛烈,多荒蠻崎嶇的斷崖;

西海岸溫柔,多沙灘瀉湖而平緩;

北海岸熱燥,多火山而適宜遠眺;

南海岸明媚,多珊瑚礁適宜潛水。

臺灣人的「環島騎行夢」

電影練習曲》《海角七號》掀起了臺灣環島騎行的熱潮,喚醒了又一代年輕人。

從臺北,一路騎到最南端的墾丁、恆春,去參加每年4月的春天吶喊音樂節,吶喊着自己的青春、愛與傷……

電影《練習曲》一位聽障患者揹着吉他環島騎行。

紀錄片《不老騎士》一羣八旬臺灣老人摩托車環島。

《不老騎士》2011年,17位平均81歲的老人騎着摩托車環遊臺灣。生命暮年,15天走完1139公里。奧美將故事改編成微電影《夢騎士》,感動全臺灣。

作者:時差島

介紹:時差島,看見世界的時差。創立於2018年5月,旅行新媒體品牌,致力於探尋世界的不同,從觀世界到世界觀,洞察變化與成長中的「中國人之旅行觀」。

來源:時差島公衆號(ID:Time-Island2018),本文由時差島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