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天文學家靠這新招同時揭秘宇宙第一代星系和暗物質

大陸天文學家提出同時揭秘宇宙第一代星系和暗物質的新方法。(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網站消息,北京時間7日凌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線上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和東北大學合作研究的一項重大成果。這項理論研究提出,利用宇宙黎明時期21公分森林訊號的一維功率譜測量,未來的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Square Kilometre Array,SKA)將能夠同時揭秘宇宙第一代星系和暗物質的性質。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徐怡冬副研究員、陳學雷研究員和東北大學張鑫教授爲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宇宙中第一代星系如何形成?如何照亮黑暗時代並迎來宇宙黎明?宇宙早期的星系際介質是如何被第一代星系電離並加熱?這些問題一直是天文學領域致力於解答的重大科學難題。中性氫的21公分譜線(hydrogen line 21 centimeter line or HI line)爲宇宙黎明與第一代星系提供了獨一無二的探測手段,利用公分譜線探測宇宙黎明與再電離也是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SKA)最重要的科學目標之一。

中性氫的21公分訊號有多種觀測模式。常見的觀測模式是以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爲背景源的21公分訊號測量。同時,宇宙早期各種結構及其周圍的氫原子氣體會在高紅移射電點源的光譜上產生密集的21公分吸收線,這些吸收線叢被形象地稱爲21公分森林。由於訊號微弱,且依賴於宇宙黎明時期的射電亮源的獲取,多年來21公分森林探測面臨極大挑戰。另一方面,21公分森林訊號同時受到第一代星系加熱效應和暗物質性質的影響,觀測上很難區分這兩種效應,使得21公分森林探測在提出以來的二十多年中,難以實際用於限制第一代星系的熱效應或暗物質的性質。

此項工作深入研究了過去鮮有論及的21公分森林探針,並提出了一種原創性的統計測量方案,使之不僅能夠限制宇宙第一代星系的性質,還可以同時測量暗物質粒子的品質。

近年來,已有一批高紅移射電噪的類星體被發現,而且SKA望遠鏡也已進入工程建設階段,開展21公分森林觀測已迫在眉睫。「我們意識到由溫暗物質效應和加熱效應引起的訊號變化,在光譜上的尺度分佈特徵不同,因此通過一維功率譜分析,將可以從統計上提取關鍵特徵以區分這兩種效應。」

徐怡冬介紹說,「而且,如果對同一段光譜的兩次測量做互相關,將能夠顯著壓低雜訊,從而提高信噪比。這對21公分森林這種弱訊號的提取是非常關鍵的。」

類比結果顯示,一維交叉功率譜測量顯著提高了觀測的靈敏度,同時,一維功率譜的幅度和形狀特徵使得訊號的尺度依賴性被顯現出來。這使得21公分森林變得切實可行,且能夠同時測量暗物質粒子品質和宇宙黎明時期的熱歷史。因此,21公分森林的一維功率譜確實可以成爲一箭雙鵰的宇宙學探針,爲揭開暗物質和第一代星系之謎提供了一種極有前景的新途徑。

徐怡冬和張鑫應邀爲《自然.天文》專門撰寫了介紹性短文。國際著名專家、加拿大圓周理論物理研究所的Katherine Mack教授在《自然.天文》評論道:「這項研究提出了一種有趣的方法,利用21公分森林功率譜同時限制兩種現象:宇宙X射線對星系際介質的加熱以及溫暗物質的可能效應。雖然以前的研究已經檢查了21公分森林作爲星系際介質探針的可能性,但將溫暗物質效應作爲一個獨立訊號包含進來則爲未來的觀測提供了一個新的科學目標。」

《自然.天文》的編輯團隊也針對這項研究發表了評論:「我們宇宙的最遠處總是極爲神秘,由於被塵埃、吸收光的原子和中間介質中的氣體阻擋而很難直接觀測。這項研究將吸收轉化爲一種優勢,利用它打破了其他方法所遭遇的不同效應的簡併,並可用於闡明早期宇宙的結構形成。」

這一突破性方法的發展對於解開暗物質和宇宙早期天體形成的奧秘具有重要意義,將進一步推動對暗物質的理解,揭示宇宙結構形成及演化的過程。通過更深入的觀測和分析,有望在不久的將來獲得關於暗物質性質和早期星系形成的更多見解,進一步拓展對宇宙的認知。

該項研究由大陸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