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智能網聯汽車中國標準 高校須佔領"知識高地"

近日,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工程院院士李駿多了一個新頭銜: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對於曾在自主品牌工作30年,崇尚“改變”和“創新”的他來說,這是“初入汽車企業時所沒有預料到的”。

從在企業一線“指揮千軍萬馬”到“躬身三尺講臺”,角色轉型幅度不可謂不大。清華大學汽車產業與技術戰略研究院院長趙福全評價稱,“李駿院士從汽車企業CTO華麗轉身,成爲中國汽車行業的CTO。”

當下,汽車產業正在經歷誕生100多年來最爲重大的一次變革。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的蓬勃發展,使得汽車的產品功能、運行方式和消費方式都發生着巨大變化。在這樣的變革之中,包括智能汽車“零部件”技術、L3和L4級自動駕駛芯片技術、5G與V2X物聯網技術、智能汽車計算平臺技術在內的一些關鍵性技術必將迎來巨大發展。

“我們要依靠自己突破核心技術,重要的一點就是必須有基礎、必須有前瞻、必須有創新。”近日,在清華大學“新時代汽車科技革命與創新發展”論壇上,首次以“教書匠”身份亮相的李駿認爲,在全球汽車業進入科技革命與創新發展的新時代,國內高校必須聚焦智能汽車設計與安全性技術研究。

在李駿看來,智能網聯汽車應用需要基於可靠的場景和交通環境。他認爲,應該以中國法律、法規以及中國知識產權爲基石,制定符合中國需求的場景、地圖、交通、通信、安全國家標準,從而使中國智能網聯汽車取得突破和創新。

“要想做成這件事,必須先解決基礎和體系問題,然後是能力問題。基礎、體系、能力三者結合,智能汽車才能突破。我們要走到世界大學的前面,需要一個標準,這個標準就是能力,我們要打造這個能力,我們有信心。”李駿如是說。

爲了應對全球汽車科技變革與創新的新形勢,促進中國汽車技術和產業的發展與進步,李駿提出,要以中國法律爲基礎,基於中國新一代的智慧城市和中國新一代的協同智能交通系統,用數字化、互聯、人工智能、安全、融合低成本地開發“中國標準ICV”。

據介紹,“中國標準ICV”技術安全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安全性設計流程與標準、功能安全FuSa和預期功能的安全SOTIF、責任敏感安全RSS、信息安全與功能安全、可靠性(大數據健康管理)、安全性測試與驗證平臺。

“傳統汽車開發以有邊界的工況爲驗證前提,而智能網聯汽車是以無邊界的限制驗證假設,對無邊界的擴展場景覆蓋能力,因此ICV研發系統是核心問題,今後的車輛必須具備學習能力,以便把使用開發階段的有限場景擴展到實際運用的無限場景。”李駿表示。

據透露,加入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之後,李駿將參與創建“智能汽車設計與安全性研究中心”,重點投入研究基於SCSTSV理念的中國標準ICV—L4設計技術、中國標準ICV—L4系統工程方法論以及相關安全性技術、中國汽車人工智能2.0及其安全性技術、持續深度的機器學習及其安全性技術、危害和風險評估與安全性認證技術等,還將致力於推動清華建設國際領先的ICV實驗室,建立中國交通安全標準場景來源數據集,全力推動清華大學成爲中國自動駕駛科技創新國際高地。

“沒有知識就沒有技術,沒有技術就沒有產品,中國汽車面臨的恰是知識層面的問題,而知識的問題需要在高校解決。”李駿直言,在企業更多注重產品創新的情況下,高校必須承擔起“前期的研究與前期的創新”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