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中研院 廖俊智、鍾邦柱、盧志遠獲選世界科學院院士

中研院院長廖俊智獲世界科學院生物系統學門院士。(中研院提供/李侑珊臺北傳真)

成立於1983年的國際學術組織「世界科學院」(The World Academy of Sciences, TWAS)日前宣佈2020院士名單,而中央研究院有3位院士獲選爲新任院士,分別是中研院院長廖俊智獲生物系統學門院士;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鍾邦柱獲結構、細胞分子生物學門院士;旺宏電子科技總監暨總經理盧志遠獲選爲工程科學學門院士。

中研院提供3名學者的研究專長。院長廖俊智爲代謝及合成生物學領域的國際專家,特別是在以微生物合成燃料的領域及基礎代謝路徑的改造,獨步全球。此外,他更發展出「非氧化性糖解循環」(Non-oxidative glycolysis),用以增進細胞內碳代謝之效率。

中研院提到,廖俊智設計的人工基因轉錄調控迴路,爲合成代謝生物學之先驅。已獲選爲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發明家學院院士,並曾獲美國環保署綠色化學學術組總統獎、美國白宮再生能源創新獎及義大利總統頒授EN I再生能源獎。

中研院提到,鍾邦柱獲選結構細胞分子生物學門院士。其利用細胞、分子、與發育生物學方法,從基因的角度研究疾病的成因,並在動物中印證分析。並探究類固醇的功能與調控,闡釋細胞如何根據分化、受刺激、或疾病時,調控類固醇的產量。利用斑馬魚探索類固醇功能的新面向,發現了神經類固醇的作用機制。鍾院士的成就廣受好評,曾獲教育部學術獎、萊雅公司的傑出女科學家獎,並當選印度Kolkata 動物學會外籍院士與亞太分子生物聯盟會士。鍾院士還曾擔任國科會(科技部前身)生物處處長,服務檯灣的學術社羣。

中研院指出,盧志遠獲選爲工程科學學門院士。他於1980年代中期受聘至美國AT&T貝爾實驗室領導研究計劃多年,成果卓着。1989年,受邀回臺出任工研院電子所副所長,主持臺灣最大科專計劃─「經濟部次微米計劃」。在他領軍下,完成臺灣獨立研發並可量產的DRAM技術,讓臺灣具備八吋晶圓產製能力,成功將臺灣推向世界高科技舞臺,爲臺灣記憶體產業的重要推手。

中研院提到,盧志遠爲美國物理學會 (APS) 院士、美國電機電子學會 (IEEE) 院士及美國國家發明家學院(NAI) 院士,並曾獲頒「IEEE Frederik Philips Award獎」及國家最高榮譽科學研究獎項─「總統科學獎」。

TWAS旨在協助發展中國家從事科學研究與開發應用,迄已選出1,278位院士,在今年當選的36位院士中,女性院士共13位佔33%,是史上最高比例。當選該科學院院士或獲頒相關獎項,不僅代表學者個人的成就,更代表所屬國家對於全球推展科學之持續關懷與付出。選舉結果將於2020年1月1日生效,新成員將在下次TWAS會員大會上正式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