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基美術館的“花花世界”又上新啦!

“動靜無盡——花卉靜物三百年”現當代藝術典藏系列展覽作爲德基藝術博物館中國及國際現當代藝術典藏近年最重要的一次專題性呈現,展覽自2023年8月26日至2024年3月31日開幕期間備受讚譽,還獲得了由中國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組織的“2023年度全國美術館優秀項目評選”中的優秀展覽項目提名。

來自超過30個國家和地區的多位知名私人藏家、藝術家、策展人、藝評人,以及國際博物館、藝術展、畫廊及機構組織代表親臨參觀,合計獲得超過10萬參觀人次。經過數月的改造升級,第二期“動靜無盡——花卉靜物三百年”現當代藝術典藏系列展覽於今年4月28日重磅開幕,繼續爲大家呈現一系列來自於各個時代和國家的藝術家在花卉主題上的精彩創作。

展覽海報

這場享譽國際的藝術盛宴的重磅迴歸,亦標誌着德基藝術博物館基於“花卉靜物”主題的收藏與研究取得的階段性成果,並以全新方式於展廳內外加以呈現。

公共空間的展示板也佈置得頗爲用心

展覽現場

展覽以策展人喬金·畢沙羅博士關於“動”與“靜”亙古對話的核心思路爲主軸,通過展品增補調整、展廳拓展敘事,進一步挖掘三百年藝術史之間潛藏的細枝末節。伴隨此次展覽啓幕,德基藝術博物館將陸續推出一系列出版、跨學科學術論壇及公共教育活動等形式,讓展覽呈現的內容更加豐富具體,爲觀衆提供更多元的走進藝術的方式。

關於第一期““動靜無盡——花卉靜物三百年”現當代藝術典藏系列展覽”的報道詳情可回 顧

01

對展品的增補和調整,

爲觀衆帶來全新的藝術驚喜!

展覽現場

第二期“動靜無盡——花卉靜物三百年”現當代藝術典藏系列展覽在原有敘事體系的基礎上,對展品進行了增補和調整,包括愛德華·馬奈、亨利·馬蒂斯、塔瑪拉·德·藍碧嘉等重量級藝術家的代表作,莫蘭迪、吳大羽、趙無極等原展出藝術家也將帶來全新的藝術驚喜。這些新作的加入進一步豐富了展覽中關於“現代性”的整體思考,爲觀衆呈現更加多元的藝術視角。

展覽現場

在當代藝術部分,加入了傑夫·昆斯、湯姆·韋塞爾曼的力作,這些新的當代藝術作品涵蓋雕塑、架上畫等多種形式媒介,爲植物學和生態議題提供了更加廣闊的想象空間。

展覽現場

此外,令人矚目的中國早期留洋藝術家部分增加展出了顏文樑、丘堤等第一代留洋藝術家的經典之作,這些難得一見的作品豐富了中國近現代美術交流與發展中的細節顆粒,並補充展出中國近現代美術交流與發展中的文獻資料,進一步探討中國早期留洋大師的先鋒性和傑出貢獻,深入挖掘和展現20世紀中國與世界並行的藝術風貌。

展覽現場

02

新增重點展品

搶先看!

亨利·方丹-拉圖爾《白水仙、風信子和鬱金香》

被譽爲“花的視覺詩人”的亨利·方丹-拉圖爾是19世紀後期法國藝術發展的重要人物,憑藉尤爲精美的花卉作品首先在英國名聲大噪,而後聲名遠播至巴黎。這件創作於1864年的作品,以傳統古典繪畫的灰調爲背景,以簡樸寫實的構圖與技法描繪了一束瓶中鮮花,色調清新脫俗,花朵姿態優雅,清透的圓形玻璃瓶展示了他深厚的寫實功力,畫面兼具浪漫主義和印象主義的特徵。這些花卉作品不僅爲其帶來遠播海外的名譽,更使他對畫面和諧的排布構圖原則有了愈發深刻的理解。

亨利·方丹-拉圖爾《白水仙、風信子和鬱金香》1864年

愛德華·馬奈 《漫步者》

愛德華·馬奈是印象主義的奠基人、現代主義繪畫之父。作爲藝術史上最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畫家之一,馬奈以極具革新精神的藝術主張和對現代巴黎生活的犀利描繪著稱。晚年的馬奈以老辣的筆法繪製了這件作品,透過波德萊爾詩中的典型形象“都市漫步者”的視角,畫間幾抹明亮的花卉展現出19世紀末巴黎作爲“花都”的繁榮與發展。

愛德華·馬奈《漫步者》1879年

皮特·蒙德里安 《有鏡子、櫃子、銀扇草和水果的靜物》

出生於荷蘭的皮特·蒙德里安是20世紀抽象主義運動先驅、“風格派”創始人。深受荷蘭17世紀黃金時代風格影響的他,在其藝術生涯的早期接觸到印象主義、象徵主義與表現主義藝術,開始對光影效果進行實驗。畫面中,鏡面反射出的瓶罐高光與物體本身反光的明暗對比,體現着藝術家深厚的寫實功底與細緻入微的觀察,一束在歐洲被認爲能帶來繁榮與財富的銀扇草,在瓶中如銀元般熠熠閃光,顯示着荷蘭黃金時代的文化元素對蒙德里安創作的深遠影響。

皮特·蒙德里安《有鏡子、櫃子、銀扇草和水果的靜物》1905年

亨利·馬蒂斯《玫瑰花束—斜倚的女人》

亨利·馬蒂斯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是“野獸派”的創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1917年,來到法國尼斯的馬蒂斯在澄澈繽紛的光色之中,展開了大膽前衛的色彩實驗,迎來了職業生涯的覺醒,也開始了自己關鍵性的繪畫變革,形成了重要的“尼斯時期”。這件作品正是馬蒂斯這一時期創作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亨利·馬蒂斯《玫瑰花束—斜倚的女人》1920年

塔瑪拉·德·藍碧嘉《繡球花與檸檬》

塔瑪拉·德·藍碧嘉是20世紀最偉大的女畫家之一,是“裝飾藝術”和“軟立體主義”風格的代表人物。她於1922年首次在秋季沙龍驚豔亮相,以其極具繪畫性與多樣性的筆觸風格,很快在巴黎聲名鵲起。《繡球花與檸檬》正是這一年創作的罕見靜物題材作品,畫中短粗筆觸描繪的白色繡球花與黃色檸檬並置,在羣青色背景映襯下,更顯色彩濃重飽滿。

塔瑪拉·德·藍碧嘉《繡球花與檸檬》約1922年

喬治·布拉克《鮮花籃》

與畢加索共同發起“立體主義運動”的喬治·布拉克被譽爲20世紀西方現代藝術史上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立體主義”這一名稱正來源於他的作品。1920年代,布拉克放棄了嚴謹的“立體主義”風格,轉而從自然與靜物中汲取靈感,探索更多藝術可能性。創作於此時的《鮮花籃》以獨創的油彩混合沙子的方法,將花朵與音樂這兩個貫穿布拉克繪畫生涯的主題結合在一起,描繪了桌面上形態拙樸、鬱鬱蔥蔥的菊花,一旁翻開的樂譜體現着布拉克此時對音樂的癡迷。

喬治·布拉克 《鮮花籃》1925年

丘堤《兩朵山茶花》1939年

丘堤是中國第一代最爲激進前衛的現代女畫家,也是中國油畫藝術的奠基人之一。她吸收借鑑印象派的觀察方法,將中國古典美術元素融入油畫創作,沉靜抒情又反抗陳腐保守。《兩朵山茶花》以堆疊色塊和靈動線條營造樸拙卻不滯澀的畫面,清新與濃重的色彩對比融合,爲作品注入蓬勃的生命力與典雅的中國意蘊。丘堤存世油畫作品僅三十幅,這件作品創作於1939年,儘管戰火紛飛、生活條件艱苦,但她仍堅持創作,探索中國藝術的振興之路。

丘堤《兩朵山茶花》1939年

趙無極《蓮花》

這件創作於1950年代早期的作品,是留法藝術大師趙無極“克利時期”的典型代表作,是他受到保羅·克利的啓發後對抽象形式探索的絕妙體現。《蓮花》中,富有靈氣和活力的線條與符號從大膽的明黃色背景中朦朧浮現,古樸的杯器置於兩朵含苞待放的蓮花一旁。張揚的色調、意味不明的符號與消弭了空間感的抽象形式,共同爲畫面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和古典的韻味。趙無極自“克利時期”起,便將傳統水墨書法和古老文字元素融入抽象作品,逐步將具象圖案昇華爲抽象的意蘊,將狂草的筆意融入油畫創作。

趙無極《蓮花》1952年

顏文樑《金蕊流蘇》

顏文樑是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人,是中國美術界“四大校長”之一。《金蕊流蘇》創作於顏文樑在油畫民族化方面探索最爲深入、藝術造詣到達巔峰之成熟期。畫面背景以不同飽和度的綠色構成通透的空間感,前景耀眼的黃色菊花完全舒展綻放,花瓶靈動而透亮。顏文樑的花卉靜物題材作品目前可見僅三幅,本件作品即爲其一,極爲珍罕。霧黑色的純手工雕花木框爲顏文樑先生親手選配,足見藝術家對這件作品的重視與喜愛。

顏文樑 《金蕊流蘇 》 1963年

《金蕊流蘇》展覽現場圖

湯姆·韋塞爾曼《鄉村花束》

作爲20世紀美國最偉大的波普藝術家之一,湯姆·韋塞爾曼一直以繪畫、拼貼和雕塑等多元形式爲載體進行創作,推動着波普藝術運動的發展。20世紀70年代起,韋塞爾曼開始全面探索風景和靜物等傳統領域,對動植物展開觀察研究,在傳統靜物畫的基礎上,開創性地利用工業技術創造激光切割的牆面雕塑作品。《鄉村花束》即是這類作品的代表作之一,畫面中鮮豔的花朵不僅質樸可愛,而且標誌着他對繪畫技術的全新探索。

湯姆·韋塞爾曼《鄉村花束》1989年 此爲作品展覽現場圖

吳冠中《花卉》

被譽爲“中國畫壇巨匠”的藝術大師吳冠中,鍾愛野花頑強的生命力,早在20世紀70年代的“鄉土寫實主義”時期就開始以“野菊”爲題創作。1992年是他藝術生涯的巔峰期,對抽象藝術探索漸入佳境之際,吳冠中重返這一題材。以繽紛濃重的油畫色彩,詮釋水墨畫中“不似之似”的審美追求,以純粹的色塊表達花朵形態,繁茂的枝條張弛有度,背景與花盆都被隱去,使畫面脫離物理世界,在抽象之中迸發出生命的蓬勃張力。

吳冠中《花卉》1992年

傑夫·昆斯《粉紅芭蕾舞女郎》

作爲當代藝術界最傑出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傑夫·昆斯從2010年起就開啓了“古代”系列創作,借古典神話中的人物形象致敬人類歷史上的智慧與人性之光,同時傳達着對未來的樂觀期待。《粉紅芭蕾舞女郎》作爲這一系列中的代表作品,其靈感來源於一座不足5英寸的德國瓷器裝飾。他以美神與愛神爲舞女的原型,向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雕塑作品致敬,用最先進的雕塑技術雕琢古典的粉色大理石,再現了織物的柔軟質感與形變張力,成爲昆斯迄今爲止最精緻的雕塑之一。

傑夫·昆斯 《粉紅芭蕾舞女郎》2009—2021年 此爲作品展覽現場圖

蘇伯德·古普塔《名字有什麼意義呢? (XIII)》

蘇伯德·古普塔是印度最先鋒、最具國際知名度的當代藝術家之一。他廣泛運用不同素材,創作出多種媒介的藝術作品,被譽爲“印度當代藝術教父”。自2019年以來,古普塔開始了《名字有什麼意義呢?》這一系列的實驗性創作。這幅作品中,他描繪了兩朵完全凋零的花朵,花瓣搖搖欲墜、花蕊枯萎蜷曲。藝術家簡潔的構圖和精緻的筆觸,賦予了乾枯的花瓣奇特的質感和形態,展現着他對生與死、自然與生命循環以及虛無主義的獨特理解。

蘇伯德·古普塔《名字有什麼意義呢? (XIII)》2019年 此爲作品展覽現場圖

03

以花卉之名,

不斷擴寬敘事邊界

該系列展覽首創性地對花卉靜物體裁的定義進行深度重新評估,以花卉的生長、繁衍、雜交和流通之“動”爲靈感,通過“異花授粉”“先鋒園藝”“花卉之外”“突圍綻放”四個章節,展開深入花卉靜物中“靜”與“動”之辯證關係的四個全新維度:在時空維度,數百年來花卉品種的全球流通與藝術的跨文化交流相伴;在物種維度,人類與花卉培育關係的變遷同藝術創作並行;在象徵維度,藝術中的花卉蘊藉着超越現實表象的寓意和寄託;在變革維度,花卉靜物始終作爲藝術家試煉技藝、求索無限革新可能的載體。

展覽現場

德基藝術博物館館長艾琳表示:“‘花卉靜物’是德基藝術博物館長期以來持續關注的重要主題,我們用了近十年時間對其進行研究與梳理,不僅專注於對這一題材有傑出面貌和代表性的藝術家和作品,同時不拘泥於既定的歷史時期和文化背景,希望用更加開放的視野來構成我們的收藏——無論是藝術與科學、東方與西方,還是男性與女性,在這場展覽中我們得以跳脫出時間的侷限,以嶄新的視角拓寬傳統藝術史的敘事邊界。這場關於‘花’的藝術之旅會不斷地延伸、生長,未來我們將基於持續的梳理與研究,不斷增加新的展品,並推出一系列的出版、跨學科的學術論壇和公共教育活動等形式,不斷開掘此典藏系列的豐富內蘊,履行德基藝術博物館‘跨越文化與時代邊界’的核心使命。”

展覽現場

策展人喬金·畢沙羅博士表示:“德基藝術博物館對‘花卉’這一特定主題的收藏規模是前所未有的,東西方的作品在此同時被展出,並持續進行着一場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對話。在這當中,整個德基藝術博物館團隊以及我所面臨的挑戰,就是要打破傳統的(二元)對立,我們挑戰了傳統理解和展示花卉靜物的方式,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帶領觀衆進入花卉靜物的歷史,以及花卉在我們內心感知中不斷變化的客觀和主觀表現。我有一個由本次展覽生髮的希望,也許人們可以開始根據不同的類別(應意指分類方式)來思考藝術,少一些二元對立,少一些嚴格和固定的分類標準,如東方、西方等等,更多地思考這些不同世界之間的交流,因爲藝術終究是在對話,世界亦然。”

展覽現場

編輯|張詩溦

審校 | 周章勝

資料、圖片|德基藝術博物館

【版權聲明】本微信登載的聲明原創內容均爲《收藏·拍賣》獨家原創,未經授權不得擅自轉載和使用。

官方視頻號

帶你現場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