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公車政策推行遇瓶頸 淨零目標恐破功

客運業者在「國家隊」的框架下,若要獲得購買電動巴士補助,只能買國家隊車廠的電動巴士。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準總統賴清德早在七年前擔任行政院長時,就以「淨零」之名,喊出公務車、公車在二○三○年全面汰換爲電動車的政策願景,這幾年電動公車紛紛上路,行政院也推行電動公車國產化政策,提供公車業者百分百的採購補助,扶植這項產業,如今電動公車陸續出現缺充電站、缺高續航力電池等雜音,讓愈來愈多業者心存觀望,成了新內閣上任的施政挑戰。

政府先前設定國產化目標,訂出十項電動公車國產化標準,門檻並不低,多家制造商申請「應試」,至今只有兩家業者過關;由於政府端出採購電動公車初期享百分之百補助,如今補助額度也還有七成,客運業者想免費取車或以三折價購車,自然要跟取得國產化認證的業者下單。

問題接着來了,客運司機抱怨的里程焦慮,政府事前可有科學驗證數字?如果只聽信業者的模擬推估報告,自然埋下現今電池壽命提早夭折的苦果,造成客運業者的不信任,既阻礙公車電動化的發展,也造成電動公車壽命短,讓原本透過電動公車協助達成的淨零目標破功。

政府爲組成電動公車國家隊、提高自制率的國產化規格缺乏彈性,除了規格限制多,也未充分了解業者願意花多少成本、需要哪類產品,以及長短程不同需求的客製化思考,再交給車廠依需求打造、設計,造成客運業選擇少,日後一旦補助沒了,業者有無意願花大錢購車,恐是一大問號。

客運業者正面臨少子化、缺工等困境,對營運成本自然非常重視,現在還要面對找地設置充電場站等難題,一旦乘客迴流速度慢、收入不如預期,扶植產業、淨零碳排將成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