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不動就朝孩子發火的父母 最應該明白這三件事

(原標題:動不動就朝孩子發火的父母 最應該明白這三件事)

2018年,武漢一位小學三年級老師佈置了一項特別的暑假作業——“21天不生氣挑戰,要求全班44名學生連續21天記錄家人有無生氣。最終,只有一對雙胞胎的父母挑戰成功,80%家長生氣的原因是孩子的作業問題。老師坦言:這次挑戰不是爲了不生氣,是希望家長意識到對孩子生氣問題的嚴重性,減少不必要的互相傷害。

不得不承認,家長在面對孩子時,常常處於“易燃易爆炸”的狀態。起牀吃飯慢了、把家裡搞得亂七八糟、作業做錯題考試沒考好……孩子總能有無數種方式惹得家長髮火。可是,發火能解決問題嗎?

會犯錯、會失誤,這纔是孩子

幾乎所有的家長,都希望擁有一個乖巧、聽話的孩子。不會亂動、亂跑、亂畫,製造一大堆麻煩,否則就要耗費大量時間精力跟着後面收拾“爛攤子”。可是養孩子最重要的難道是圖省心嗎?

孩子不像已經擁有足夠多經驗大人,知道愛乾淨、這不能摸那不能碰、知道怎麼拿東西不容易掉……

他們的成長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犯錯、不斷學習經驗的過程。孩子表現不好時,動不動就朝孩子發火,只能治標不治本,孩子的行爲得不到有效的規範和改善。更重要的是,父母常發脾氣,孩子會缺乏安全感,因爲害怕不被愛而屈服,變得膽怯軟弱、敏感自卑

父母發火、大吼大叫樣子,也會被孩子模仿過去,變成他表達情緒的方式。

童話大王”鄭淵潔曾經說過:別太執著於孩子的“聽話”,兒時禁忌越多,未來成就越少。

父母應該轉變自己的心態,告訴自己孩子犯錯、調皮纔是正常的,不要因爲自己的情緒不佳、怕麻煩而遷怒於他,重要的是調整好自己的內心正確引導孩子。

父母再怎麼粗暴,孩子的愛卻不會減少

翻譯家傅雷對孩子的家庭教育一直是出了名的嚴格,甚至可以說不近人情。當傅雷年歲漸高,回憶自己對孩子童年時期的態度,常常陷入愧疚與自責中。他在給兒子寫的一封懺悔信中說,自己每天都會因爲穿衣吃飯的小事,衝兒子發脾氣。有次晚飯後,傅雷在書房看報,兒子突然怯怯地走過來,滿臉委屈。傅雷對孩子的打擾極不耐煩,忍不住吼了一句:“你又來幹什麼?”兒子沒有說話,跑過來抱着他脖子親了一下,又用小手臂緊緊抱了父親一下,就走開了。

傅雷寫道:“你剛離開書房,報紙就從我手中滑落到地上,一陣強烈的內疚和恐懼涌上心頭。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如此粗暴也萎縮不了你對父親的愛。”

比起父母對孩子的愛,常常帶着條件,因爲孩子的某些缺點、不好的行爲就“大打折扣”;而在孩子眼中,父母卻始終是“全世界最好的”“滿分的”。

孩子纔是那個最包容我們,最容易原諒我們,最無條件愛着我們的人。每次父母對孩子再怎麼發脾氣、大吼大叫,過不了一會兒孩子還是會用純真可愛的笑臉、甜甜的聲音表達對你的愛。爲着這份最無私純潔的愛,父母也要努力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要讓孩子感覺到你不愛他了。

用包容和引導,代替情緒化

有了孩子,父母必然會比之前辛苦、忙碌,有些父母會覺得因爲有了孩子,所以自己纔會更努力,孩子讓他們成爲更好的自己。可是有些父母卻會認爲是因爲孩子才導致自己這麼辛苦,常常在孩子面前抱怨,或者總愛朝他發火。

孩子的到來,是父母的第二次成長。他就像一面鏡子,可以照見父母的缺點和不足。在孩子面前,父母可以學會更有耐心、更懂得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心態更加平和寬容,這都是孩子帶給我們的改變。

好父母,應該懂得從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問題,積極改變。在面對孩子的各種突發狀況時,父母應該做的是包容與引導,而不是隻會情緒化,朝孩子發火。在安全範圍內,鼓勵孩子多去嘗試、探索,給孩子一些犯錯誤空間

對於一些爲了吸引大人注意力的行爲,可以採取冷處理;對於孩子表現好的行爲,及時鼓勵,可以促進孩子往積極的方向發展客觀地表達自己最真實的感覺,比如帶孩子出門他總是亂跑,告訴孩子“媽媽生氣是因爲太着急了,害怕找不到你了”,而不是說“你怎麼這麼不讓人省心”!

如果沒忍住朝孩子發火了,真誠地跟孩子道歉;還可以請孩子監督自己,下次要發脾氣的時候直接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