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大華語系雙傑致力推動臺語客語 獲本土語言傑出貢獻獎

東大學華語文學系教授張學謙榮獲教育部113年本土語言貢獻獎。(臺東大學提供/蕭嘉蕙臺東傳真)

臺東大學華語系碩士班校友彭歲玲榮獲教育部113年本土語言貢獻獎。(臺東大學提供/蕭嘉蕙臺東傳真)

臺東大學華語文學系「一系雙傑」,教授張學謙致力於閩南語覆育運動,編撰教材教學;碩班校友彭歲玲深耕客家文化,透過寫作、繪畫推廣客語,雙雙獲得教育部頒發本土語言傑出貢獻獎。

「一位印地安族人的文章裡寫說,他在學校學習了各種語言,卻沒有一種是他本族的語言。」,來自嘉義縣的張學謙,在家庭環境耳濡目染下,講閩南語如同呼吸般自然,然而現行教育方針,注重中、英雙語教學,閩南語面臨斷層。

張學謙自許爲「母語復興的戰士」,編寫《成做復興母語的戰士》系列教材、規畫教案教學、架設網站連結線上教材、開辦母語課程及研討會。此外,在國家語言政策及母語推廣計劃的支持下,他提出「Ka母語e根顧予在:臺語家庭推廣計劃」,藉線上及線下工作坊培養新血。

張學謙說,只要願意開口說,每個人都可以是傳承母語的園丁,拓墾能留下根本且充滿多元語言的繽紛花園。

「你來當粄條,那有誰想要當牛汶水?」,臺東的客家學堂傳來歡鬧聲,孩子口中的「澎澎先生」彭歲玲,正用繪本當劇本,給學生分配角色,勾起學習客語的興趣。

出生於苗栗縣三義客家莊的彭歲玲,熱愛家鄉及客家文化,從事教職期間,深覺「使用母語的機會少之又少」,便從教學着手,帶領學生參加演講、寫作及表演等不同類型的客語比賽及活動,師生教學相長。

退休後她身兼數職,是客語繪本作家,也是講客廣播電臺主持人,更是客語薪傳師及客家委員,尤其文學作品獲獎無數。她說,希望讓大家透過日常,以最簡單的方式瞭解客家語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