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 | 建立在文化自覺基礎上的傾情書寫——評長篇小說《秋瘋》

《秋瘋》,蘇 虹 著,作家出版社出版

文化,豐富着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着人們的精神力量,促進着人們的全面發展,讓世界蓬蓬勃勃、多姿多彩。文化與人類相輔相成,人類創造了文化,文化又哺育了人類。按照唯物史的觀點,文化對個人人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影響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影響人們的行爲取向、交往方式和交往行爲。文學作品,無論是宏大敘事,還是世俗微言,必然緊繫着人物的命運,蘊藏着文化的底蘊。

而職場,是人們從事工作的場所,具有社會性。職場有職場文化、職業文化,它們既是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同時也受其他社會文化的影響。職場中人,既要接受職場文化、職業文化的造就,又必然打上社會文化的印記。蘇虹的長篇小說新作《秋瘋》,充分體悟到文學之於文化的本質聯繫,準確把握了文化之於職場人生的本質特徵,以小說特有的語言敘述了人物命運背後的文化因由,用文學形式揭示了文化在個人職業發展、職場軌跡中的地位與作用。正是這種建立在文化自覺基礎上的傾情書寫,使得《秋瘋》中的人物,儘管人生旅途紛呈各異,但每一個都個性鮮活、形象豐滿,命運的跌宕顯得真實可信。

《秋瘋》對人物命運文化因由的書寫是時代的。《秋瘋》的故事以千禧年爲背景展開。此時,我國的改革開放已經進入第三個十年。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社會轉型中的文化呈現出多元、多樣、多彩的景象。周宇、柳春富、錢嘉良、沙剛、韓子霽五個年輕學子的職業選擇和職場生活,既有家族文化的影子,也深刻展示着我國進入新時期後的社會文化圖景。例如,錢嘉良之所以選擇經商,除了他的出生地浙東有着濃厚的商業文化氛圍、家族世代經商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經商已經成爲當時的一種社會潮流,在這一潮流的影響下,學習期間他就確立了要成爲"商界名流"的理想,畢業後便將其付諸實踐。再如韓子霽對待兩性關係的態度,其時代文化的印記也非常突出。按常理,出生於"很有背景"家庭的韓子霽,在婚戀問題上應該是比較正統、保守的,但她的實際行爲卻不盡然,有些放縱的味道。究其原因,與改革開放後人們價值觀念的變化以及西方婚戀文化的流入和影響不無關係。除五個年輕學子外,其他人物的職場人生也大多具有時代文化的特徵。比如秦毓常,儘管是黨長期教育培養出來的幹部,儘管已經身居副省級高位,但仍然沒有逃脫金錢至上潮流的裹挾,且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他與富商打得火熱,甚至心甘情願被富商牽着鼻子走,燒香拜佛,金屋藏嬌,把官場仕途和職場人生寄託於虛幻之中,最終夢碎身死。

《秋瘋》對人物命運文化因由的書寫是立體的。社會文化,無論是類型上還是表現形式上,都不是平面、單一的,而是立體、多元的,各種文化交織在一起對人們的觀念和行爲產生影響。《秋瘋》作者在對人物命運的書寫中,認識並準確把握了社會文化對職場人生影響的交互性、綜合性,從而使人物的命運在跌宕起伏中更加豐滿。例如,柳春富的職場跌宕,就是多種文化"立體"作用的結果。其中,既有讀研究生之前就影響過他的機關文化,又有讀研在院校接受的精英文化、紅色文化,還有光宗耀祖的封建文化。各種文化影響混合於其一身,造就了他獨特的性格,也鑄就了他的職場人生軌跡。《秋瘋》中有一大段柳春富進組織部工作前後對周宇稱呼變化的敘述:他在報社任副總編輯時,儘管周宇級別比他低,他總是稱呼周宇"領導",並振振有詞地說,"你是上級機關領導",應該這樣稱呼纔對。可當他調到組織部並當了處長和研究室主任後,對周宇的稱呼就由"領導"變成"小周"了。在這段敘述中,還寫到柳春富見到領導"總是畢恭畢敬地往邊上跨半步停下,待領導走過後,纔會離開"。這些敘述,不僅生動地展示了官場和機關的風氣與文化,也揭示了柳春富潛藏於內心的趨炎附勢、投機取巧的品性,不僅爲其後來令人唏噓的悲劇埋下了伏筆,而且使其職場人生的展現更加鮮活、立體、深刻。

《秋瘋》對人物命運文化因由的書寫是厚重的。這種厚重,突出體現在歷史人文知識的含量上。小說通過這些知識積累在人物言行上的展現,揭示了文化對職場人生影響的歷史感。例如,周宇的職場人生,就充滿歷史人文的哺育和影響。在讀研期間,他就對《道德經》頗感興趣、頗有研究,"還打得一套行雲流水般的太極拳"。到組織部工作後,他沒有放棄對《道德經》的學習,反而讓《道德經》成爲他理解工作人生、排憂解愁的一把鑰匙。他在向國學專家伍子康請教《道德經》的精髓時,提出了"無爲而治"就是"尊重自然法則,不妄爲"的見解。他還彈得一手古琴,閒暇時會拿出來彈上一曲。《道德經》、太極拳、古琴,構成周宇職場人生的歷史文化背景。正是有這種厚重的文化支撐,在"過山車式"的職業經歷中,他始終保持着淡然和定力,沒有迷失方向,也沒有迷失自我。又如,擔任過一定領導職務的江恩銘,儘管書中着墨不多,但其人生旅途中的歷史人文色彩突出。他對傳統文化頗有研究,酷愛字畫,寫得一手好字,曾寫過"道法自然""厚德載物"兩幅字給錢嘉良。從市長位置退休後,一次在與錢嘉良聊天時,他說:"如果一個人能站在一個歷史的高度觀察、分析自己的境遇,我相信絕大多數人會選擇不一樣的人生。"這種對歷史、對人生的深刻感悟,構成他將字畫全部捐獻給市圖書館而不留給孩子的文化註腳。

需要指出的是,《秋瘋》作者之所以能夠從時代、社會、歷史的廣角進入,秉筆直書人物命運的文化因由,與作者自身的人生閱歷、職場經歷和文化修養是分不開的。作家出版社在新書推薦中,說作者是"以半生所目睹和經歷爲底氣"寫成《秋瘋》,這一定調與評價恰如其分。像《道德經》的思想精髓在書中人物身上的呈現,就是以作者對道家思想的研究爲"底氣"的。作者曾在1997年就出版了隨筆集《無爲而治——老子謀略縱橫》,並在2012年再版。正是作者厚實的人文功底,爲《秋瘋》對人物命運文化因由的書寫提供了堅實的支撐和遊刃自如的"底氣"。

作者:朱少華

文:朱少華 編輯:蔣楚婷 責任編輯:朱自奮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