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中止危機 也是轉機

(圖/Shutterstock提供)

對岸商務部今年4月宣佈,針對臺灣進行貿易壁壘調查,伴隨我方近年限制進口大陸產品的種類日趨廣泛,本次涉及品項已達2509項,範圍則包含農產品、民生必需品、汽車、紡織、石化與機電等產品。截至上週爲止陸方對外宣稱,我方涉違反世界貿易組織(WTO)相關規則,因此將「研究採取相應措施」,其中傳出中止或部分中止EFCA引起各界熱議,意即前者原先的關稅優惠生變,預期將對臺灣部分產業產生一定衝擊。

2010年《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在重慶第一次簽訂以來,由於援引WTO有關規範須達9成以上免關稅,ECFA在雙方協商後採用分階段兌現的目標,包含臺灣給予267項、大陸釋出539項,力圖達到三階段零關稅的最終目標。然而發展至今,雙方始終未達成WTO所言90%以上進出口零關稅的規定,作爲過渡性性質的ECFA實際執行亦難以施展;對岸內部言論亦直指臺灣實行經貿保護主義實爲「貿易歧視」,此點亦是對岸檢討ECFA存續的重要原因之一。

陸方本次展開貿易壁壘調查,雖然並未明言透露ECFA可能或即將中止的可能性,然而顯而易見的是近年來一系列的「公事公辦」作爲,旨在全面檢討兩岸經貿往來的效益性,意即國臺辦口中所謂的「以惠促融」方針,對於大陸的視角而言依然是「以經促統」的政治考量。

撇除經濟層面的視角,面對兩岸關係「只經不政」甚至重回過去意識型態對抗的結果,對於長期以來政治性思維優先掛帥的陸方,無論是ECFA、貿易壁壘調查甚至臺灣能否加入區域經貿組織等皆是兩岸政治籌碼的重要一環,此點亦爲我方長年缺乏對陸認知的癥結盲點;意即兩岸往來始終避免不了政治共識的前提,雙邊貿易更無可能純粹服膺WTO規則來慣性談判,何況前者規範亦有極大的可操作空間,兩岸關係不睦將導致對岸重新評估經貿協定的政治效益。

ECFA本次盛傳中止,或可視爲盤點兩岸經貿政策的轉機,包含改善針對性貿易壁壘,進一步完善ECFA實質架構,不僅有利於擴大我方市場的效能,同時對於臺灣未來加入區域組織亦不無正向積極的助益。(作者爲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