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話車/沒有最完美的新車,只有最適合你的新車

▲「人在江湖闖,哪有不挨刀」,這對臺灣車廠或是車媒來說都是如此。(圖/資料照,以下同)

編輯/遊鎧丞

有一次周遭的朋友問我:「欸,我想買車,現在臺灣哪一家車廠口碑比較好的?」我認真想了想,臺灣現行還真的找不到一家沒有被鄉民酸過的車廠…。

當然,這不是諷刺臺灣車廠「烏鴉一般黑」,只是不管你進口國產日系歐系,嚴格檢視一下,還真的沒有一間車廠能在「高標準」的鄉民「嘴」下全身而退;從最基本的車價後勤維修、硬體零組件鈑件品質候車期乃至於總代理人格操守,似乎都有機會成爲鄉民攻擊、批評的一點。

▲我很認真地想過一輪,臺灣車廠似乎沒有一間是沒被酸過的。

話說回來,也不能怪鄉民「嘴裡不饒人」,這些不幸成爲箭靶的車廠,總是有些不良案例、前車之鑑,車廠一時之間想要洗白?或許總有賴時間爲之檢驗

抱歉扯遠了些,回到剛剛的話題,我反問朋友爲何要這樣問;他只是面有難色的說,他想買XX牌(爲保護當事人,刻意打碼)的車,卻又怕被周遭的其他朋友、家人嘲笑,總有些躊躇不定。

▲好啦,我自己買車的時候,也被笑過好幾輪。

就我這種半生不熟的車線小菜逼的立場來說,被周遭朋友問到「買車事宜」這一檔事;我通常第一個都會回答:「你的預算多少?」、「你的需求是什麼?」、「你未來打算花多少錢養車?」,鮮少會反問:「那你對這XX車廠的評價如何?」

講難聽些,當你已經鎖定某一家車廠、某一款新車前提下,其實你自己心目中早已有個定數;這時候即便認真爬文、瀏覽車媒各式試駕開箱、甚至詢問他人意見,多半也只是或多或少「加深」自己買「這款車」的念頭,別人負評、好評佔比爲何,早已不是什麼攸關生死的因素。

▲當你自己已經選定車款的時候,是時候別人評論如何,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

我也常講:「沒有最完美的新車,只有最適合你的新車。」以經濟能力尚可的消費者來說,在既定的預算考量下,能購買的新車其實範圍就這些,要是還要分心顧慮他人眼光及評價,那我真的認真建議,你還是多多利用大衆運輸工具吧…。

當然,買新車或多或少都得考量到早先提到的「前車之鑑」;變速箱引擎抖動、鈑件防鏽、待料時間太久、甚至是早先傳出的內裝環保材質災情,這類狀況或許是在顧忌他人眼光之前,自己得先優先做好功課的;我們(車媒)能做的,也就只是告訴你「這臺車之前有出過上述狀況」,而不能打包票告訴你:「這輛車絕對不會出問題」。

▲試駕開箱時,車媒多半會在力有所及之處,持平報導

岔出來談,雖然坊間都說道:「小時讀書長大當記者」,但秉持着身爲車線媒體的「小小理念」,我還是盡其所能地在試駕報導上維持「相對客觀」的立場,這輛新車進步在哪裡、優勢在何處,仍會盡量在文字當中呈現給大家;當然一輛車總會有不盡人意的小瑕疵或問題,這自然也勢必得在報導當中公正處理。

只是文字調性總得酸鹼適中、濃淡合宜…。

或許總有些鄉民或網友總會不屑一顧的說:「明明就是臺破車,問題這麼多,還說的這麼神!」當然啦,要順着民意輿論浪頭站在第一線帶頭廝殺,是一件很輕鬆的事情,但很顯然地,大部分車媒總是選擇了「與鄉民相對」,這類迎風破浪的自殺式行爲。

▲要粉飾太平或是趁着民意帶頭廝殺都很簡單,但這並不是長久之道。

我們能做的,就只是儘量公正、客觀地呈現平衡過後的報導;甚至是在問題發生的當下,即刻做出報導跟反應(如各式新車召回);我私自認爲,即便背後總是孤獨,但這就是身爲車媒該做的事情。

簡單說,其實真的不用太過在意別人的眼光;各位車友買車如此,我們報導亦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