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麪包房的秘密

麪包是從深邃的歲月土壤中吸取營養結出的果實。從小麥到麪包,它首先反映了一種社會文明

除了法國,沒有人能找出第二個國家把麪包當成國家象徵的。每次看到街上夾着棍子麪包興沖沖往家趕的人們,我都會想起那句話:"麪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法國人的確是爲掙麪包而活,就象中國人掙錢買大米一樣。無論在家裡還是旅途中,無論是在小食堂還是大餐廳,有一樣東西是萬萬不會少的,那就是麪包。

最初人們將麪糰直接經過一次烘烤製成圓麪包或圓餅。後來人們漸漸發現,通過自然的發酵過程可以使麪包發得更大、更可口,也更易於消化。於是世界各地多種形式的麪包出現在人類文明發展歷史上。

圍繞地中海盆地遠古歷史中,希臘人在很長一段時間掌握着麪包的製作技術。2000年前,包括羅馬在內的各地近300家麪包店都是由希臘人掌管。羅馬的擴張將麪包帶到了北歐,以至最後整個歐洲大陸

中世紀,法國的首批麪包店開始出現在各個城市鄉鎮中心地段。另外,一些農場也自己烹調配置麪包。在1789年的時候巴黎人平均每人每天要吃掉一斤麪包。現在的飲食習慣隨着生活時尚的發展起了明顯的變化,人均每天仍然要消耗160克到180克之間的麪包。

麪包的營養價值。

作爲"土地耕耘的結晶",麪包一直以來是西方飲食的基礎食物。麪包的主要原料並不複雜,不外是麪粉、水、鹽、和酵母。說白了,麪包也就是一種發酵食品。但麪包的營養價值使她在西方飲食結構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麪包的基本成分中,澱粉糖約佔60%,植物蛋白質約10%,另外還含礦物鹽和維他命B。

原料的選用取決了麪包的質量。比如全麥麪粉比普通白麪粉含有兩至三倍的礦物質和三至五倍的維他命B,用全麥麪粉做成的麪包就要比普通白麪包多兩倍的礦物質和維他命。

麪包房秘密

法式麪包的代表-棍子麪包在國內家樂福上市時,每天都可以看到櫃檯前排的長隊主婦們耐心地等待剛剛出爐的新鮮麪包。我不喜歡排隊,於是選在下班後人少的時候去,抄起一根就走。到了第二天,麪包硬得啃不動,嘴裡打了好幾個泡。心想可能應該和湯一起用,不料一大塊麪包泡進湯裡,立馬不見,只剩下一片面包皮。直到一天吃上了新鮮麪包後,才知道:排隊等待是值得的。剛出爐的麪包表面焦皮烤得恰到好處,又香又脆,裡面則鬆鬆軟軟入口綿和,帶着淡淡的甜味

麪包的製作平均需要5個小時,過程並不特別複雜,但要作出真正美味的麪包,從麪粉的選擇一直到麪包上貨架,每一個環節都必須要嚴格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