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大參考》《反猶太主義意識法案》是猶太人福音嗎?(朱兆一)

美國挺巴學運擴散至哥倫比亞、哈佛、耶魯等名校。圖爲支持巴勒斯坦抗議人士在德州大學圍起人牆與州警對峙。(美聯社)

在美國各大名校聲援加沙民衆、反對以色列的示威遊行愈演愈烈之際,美國國會衆議院在5月1日通過了《反猶太主義意識法案》,旨在定義並壓制美國國內風起雲涌的反猶主義浪潮。

該法案由一個跨黨派小組提出,以壓倒性的320對91票通過。 一般情況下,共和黨控制下的衆議院,一定會想方設法給拜登政府設置重重障礙。 但是在平息大學生的抗議活動上,衆議院竟然高度配合拜登政府,順利通過了《反猶太主義意識法案》,表明在支持猶太人問題上兩黨的高度一致。

但是該法案名義上是打擊反猶主義行爲,實際上波及面很廣,還是引起了較大的爭議。

《反猶太主義意識法案》並不是近期美國唯一涉及猶太人的法案。

4月16日,猶太衆議員凱西•曼寧聯合新澤西州共和黨衆議員克里斯•史密斯、內華達州民主黨參議員傑基•羅森和俄克拉荷馬州共和黨參議員詹姆斯•蘭克福德發起了《創建全國協調員對抗美國反猶太偏見的法案》。

此法案旨在推進美國總統拜登近一年前推出的全國反猶太主義戰略,這個非強制的建議性戰略要求協調不同的行政部門採取聯合行動,從執法和情報機構接收全美暴力反猶太主義的諮詢並做成年度評估報告,供聯邦政府參考。該職位將與國務院的反猶太主義特使相對應,而後者主要關注海外的反猶事件。

相較而言,《反猶太主義意識法案》更具有全民影響力,如果它最終變成法律,美國人將會因爲某句反猶言論而被定罪。提案由紐約州共和黨衆議員勞勒(Mike Lawler)聯合15名民主黨共同發起,而投下反對票的多名共和黨和民主黨人則稱該法案侵害言論自由。

勞勒並不是猶太人,而是愛爾蘭和意大利血統的天主教徒。他曾出任紐約州洛克蘭縣第97選區的共和黨州議會成員,現在是紐約州第17國會選區的衆議員。

勞勒認爲,每一代猶太人都被當作替罪羔羊受到騷擾,更被逐出家園和遭到殺害,猶太人現在需要美國採取切實行動表達對他們的支持。他更是直言不諱的說,我們必須爲教育部提供工具,使其能夠追究拒絕解決校園反猶問題的大學管理人員的責任。

同爲法案發起人的明尼蘇達州共和黨衆議員埃默(Tom Emmer)表態認爲:「支持恐怖主義的反猶主義分子正在掌控美國的精英大學,必須加以阻止。」

目前尚不清楚美國參議院何時對該法案進行投票,但是確定的是這一法案將讓美國進一步撕裂,甚至是在猶太人內部。在今年3月的奧斯卡頒獎禮上,最佳外語片獲獎電影導演,英國猶太人格雷澤在獲獎致辭時,直言不諱地指出,猶太人如今似乎被一種囚禁狀態所困擾,而這種狀態正是以色列對加沙地帶軍事控制的體現,他還特別明確地指出,以色列不能把歷史痛苦當成特權,去欺壓他人。

這番言論雖然遭受了廣泛的批評,但是4月初有超過150位知名的猶太劇作家、導演和藝人發表公開信並簽名支持格雷澤導演的言論,聲稱批評以色列不等於反猶主義。

他們在公開信明確表示,支持巴勒斯坦不代表反猶太,並反對將批評以色列視爲反猶太主義的觀點,認爲這種混淆不僅扭曲了事實,也對猶太價值觀造成了挑戰。公開信中提到具體案例,包括一名巴勒斯坦裔以色列籍公民因在臉書上發佈有關伊斯蘭教的貼文而被解僱,以及其他地方因支持巴勒斯坦而受到不公待遇的情況。

《反猶太主義意識法案》要求美國教育部在執行反歧視法時引用國際大屠殺紀念聯盟(International Holocaust Remembrance Alliance,IHRA)就反猶主義的現行定義,該聯盟包括美國、加拿大、以色列和32個歐洲國家,於1998年成立,總部在德國柏林。 該聯盟對反猶主義的定義總括起來就是對猶太人仇恨的某種看法以及導致的相關危害性行爲,概括起來主要有如下11條:

1. 以激進意識形態或極端宗教觀的名義傷害猶太人,或者爲這類行爲辯護。

2. 對於猶太人集體,做出虛假、非人性、妖魔化或陳規定型的指控。 比如提及關於猶太人的神話、世界猶太人的陰謀、猶太人控制媒體、經濟、政府或其他社會機構。

3. 指責猶太人應該作爲一個民族、對單個猶太人或羣體所犯下的真實或想像的不當行爲負責,甚至對非猶太人所犯下的行爲負責。

4. 否認二戰期間德國納粹及其支持者和同謀對猶太人進行種族滅絕的事實、範圍、機制(如毒氣室)或意圖。

5. 指責猶太人作爲一個民族,或以色列作爲一個國家,捏造或誇大了二戰大屠殺。

6. 指責猶太公民更忠於以色列,或更忠於全世界猶太人的所謂優先事項,而不是爲他們自己國家的人謀取利益。

7. 否認猶太民族的自決權,例如聲稱以色列國的存在是種族主義的表現。

8. 採用雙重標準,要求以色列採取任何其他民主國家都沒有期望或要求的行爲。

9. 將當代以色列的政策與當年納粹政策進行比較。

10. 讓猶太人對以色列國的行爲集體負責。

11. 分發含有否認大屠殺或反猶太主義的材料。

以上有些內容在二戰之後的許多國家就早已存在,比如否認納粹大屠殺,美化納粹在歐洲就是違法行爲,但這些法律的基礎是否定納粹,而不是專門保護猶太人。

一旦該法案正式通過併成爲聯邦法律,將以色列國的存在視爲一種種族主義行爲、或者將當代以色列政策與納粹政策相比較的言論或行爲都可能被視爲違反民事法律。而大學如果沒有就違反這些政策的學生進行懲罰,則可能無法獲得聯邦政府資金。

事實上,國際大屠殺紀念聯盟對反猶主義的定義本身也是有一定爭議性的。

美國雖在2019年、前總統川普執政時期要求行政部門在執行《民權法案》時參考這一定義,但並未在聯邦法律中採用。有不少學者認爲,該定義泛化了反猶主義,超越了對猶太人仇恨的傳統含義。

美國衆議院此次照搬該定義、最終可能將其寫入《民權法案》第六章將帶來巨大影響,因爲該法案可能實現對美國人的校園、公共場合、政府、媒體等領域實現全覆蓋。

美國某中東研究協會認爲,廣泛和模糊地定義反猶主義將對學術界和公衆對國際事務和這個國家時事的討論產生寒蟬效應,即使是以色列學者或美國猶太學生和教師提出的對以色列政策的建設性批評,也可能會被視爲反猶太主義。

民主黨衆議員賈亞帕爾指責共和黨人視反猶太主義爲政治手段,批評法案定義過於寬泛。民主黨衆議員雅各布斯也強調,把言論自由和仇恨犯罪混爲一談,不會令猶太學生更安全。

政府之外,對法案的批評聲驟起,比如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就認爲,該法案一旦通過將使得以色列不可批評,因爲批評以色列就是反猶主義,那校園的言論自由前景堪憂。

美國民主黨衆議員納德勒(Jerry Nadler)也認爲,《反猶太主義意識法案》的做法非常短視,國會其實有更好的辦法打擊反猶太主義,如去年拜登政府制定了一項全面的反猶主義國家戰略,只是後來沒有獲得更多撥款來加強校園的反猶主義執法力度。

接下來,衆議院教育和勞動力委員已經宣佈,將邀請耶魯大學猶太校長蘇必德、密歇根大學校長小野三泰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校長布洛克在5月23日出席聽證會,迴應校園的反猶主義問題。預計到時這幾位校長也將就法案是否過於寬泛的問題進行廣泛討論,並影響法案前景。

美國兩黨對以色列的表態凸顯了美國國內政治生態的基本特點。儘管只佔美國總人口的2%,但國會猶太裔議員佔到7%,目前有10名參議員和28名衆議員,其中36名爲共和黨。

作爲三權分立政治體系的美國,猶太人的影響力囊括了美國立法、司法以及行政領域,對美國各項政策的出臺、執行、監督都能夠施加較大的影響力,特別是以美國-以色列公共事務委員會(AIPAC)爲代表的院外遊說集團,更是將保護猶太人利益、推動美國支持以色列發揮了重要作用。

除了不參與總統和副總統角逐的潛規則,每一屆美國政府中都有不少擔任要職的猶太政客,比如曾經出任過國務卿的季辛吉、舒爾茨、奧爾布萊特等都是猶太人。

現任總統拜登更是被猶太高官環繞,包括國務卿布林肯,卸任不久的副國務卿舍曼,財政部長耶倫,國土安全部長馬約卡斯,剛卸任的白宮幕僚長克萊恩等等,都是猶太人。他們通過擔任政府的顧問(最有名的是川普女婿庫什納),或者通過直接擔任公職,合法地利用這些公權力,來維護整個猶太羣體的利益。

通過政治捐款參與兩黨競選活動是猶太財團的傳統,這也能確保兩黨在支持以色列的重大問題上獲得一致立場。猶太財團一般都有自己在兩院中的代理人,他們也會聯合起來支持某幾名政客,確保他們擔任美國政府中的重要崗位。比如美國賭王猶太人阿德爾森就是川普最重要的金主,他還在2018年美國以色列大使館遷址耶路撒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但是猶太人控制美國政治全局以及經濟金融體系的觀點並不成立,從精英人數上存在的超額代表現象並不能得出類似的結論。更多的是在確保猶太人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在控盤整個美國生態系統。

美國的政治權力分佈在較爲廣泛的羣體和利益中,決策和政策受到公衆意見、經濟狀況和國際關係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而不是由任何單一的種族或宗教羣體控制。猶太人的爭議性讓控制論經常冒頭,這次的法案通過也不例外。

分裂局面對拜登不利

拜登在衆議院通過這一法案後,立馬在5月7日的大屠殺紀念日對保護猶太人正當利益表達了支持,但他現在有一點兩頭犯難。一方面他被以色列批評支持不到位,另一方面又被許多年輕選民批評過於支持以色列。比如在7日的演說中他沒有提到加沙戰爭造成超過3萬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就引起阿拉伯裔美國人和巴勒斯坦人的強烈不滿。

拜登表示對以色列的承諾堅定不移,但強調須同時維護言論自由與法治。拜登這麼說,一方面是不想失去年輕選民支持,另一方面要繼續支持以色列並照顧美國猶太羣體的利益,真有點左右爲難。

哈佛大學上月一項民調指出,在18至29歲受訪年輕人中,拜登的支持度領先共和黨對手川普8個百分點,但低於2020年同期的23個百分點,意味着拜登在年輕選民的領先優勢逐步收窄。

而在幾個關鍵搖擺州,特別是穆斯林人口相對較多的密歇根,拜登的支持率已經落後於川普,因此他更不能失去年輕選民的支持。雖然參與校園示威的人,未必最終都會給川普投票,但是如果他們放棄投票同樣會影響今年11月的大選結果。總之,抗議活動持續時間越長,影響越大,拜登也更可能成爲輸家。

示威活動讓衆多校園成爲了大選前兩黨高層人士展示自己政治態度的角力場,共和黨尤甚。 不少共和黨參議員到進行示威的高校發表演講、或向媒體發表評論,強化該黨對高校的精英主義、自由主義的抨擊。在示威爆發僅三個星期左右,以共和黨人爲主的衆議院就迅速通過此次打擊反猶主義的聯邦法案。

衆議院共和黨人推出這項法案目的是向民主黨人施加政治壓力,他們指責民主黨人爲了取悅他們的自由派而容忍反猶太主義。 衆議院議長約翰遜和其他共和黨領導人則試圖利用校園騷亂來團結共和黨,並進一步離間民主黨。

總體而言,共和黨對猶太人的支持較爲一以貫之,而民主黨因爲在加沙戰爭問題的嚴重分歧顯得有些軍心渙散。留給拜登的時間不多了。(作者爲中東與猶太問題研究學者、特拉維夫大學中東歷史與北師大經濟學雙博士)

(本文來源:鳳凰網《鳳凰大參考》,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