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巡禮10》甘肅博物館收藏8萬文物 鎮館之寶「銅奔馬」

甘肅博物館收藏從遠古時期到近現代的大量文化珍寶,其中「銅奔馬」爲鎮館之寶。(藍孝威攝)

甘肅博物館收藏從遠古時期到近現代的大量文化珍寶,其中在魏晉墓中發現的「驛使圖」畫像磚,被定爲大陸國家郵政標誌。(藍孝威攝)

甘肅博物館收藏從遠古時期到近現代的大量文化珍寶,圖爲東漢時期的木簡。(藍孝威攝)

涼州攻鼓子是流傳在武威市涼州區北鄉一帶,尤其是四壩鎮的一種民間鼓樂舞蹈,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表演風格渾厚而豪邁,給人以威武雄壯、粗獷豪放的美感,具有濃烈的西部特色。(藍孝威攝)

涼州攻鼓子是流傳在武威市涼州區北鄉一帶,尤其是四壩鎮的一種民間鼓樂舞蹈,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表演風格渾厚而豪邁,給人以威武雄壯、粗獷豪放的美感,具有濃烈的西部特色。(藍孝威攝)

涼州攻鼓子是流傳在武威市涼州區北鄉一帶,尤其是四壩鎮的一種民間鼓樂舞蹈,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表演風格渾厚而豪邁,給人以威武雄壯、粗獷豪放的美感,具有濃烈的西部特色。(藍孝威攝)

絲綢之路三千里,華夏文明八千年。甘肅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始祖文化、絲路文化、黃河文化、長城文化多元交匯。

甘肅,古屬雍州,地處黃河上游,它東接陝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內蒙、寧夏,是古絲綢之路的鎖匙之地和黃金路段。甘肅,是取甘州(今張掖)、肅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

甘肅省博物館

甘肅省博物館館藏彙集了甘肅從遠古時期到近現代的大量文化珍寶。現有館藏文物及動植物標本8萬餘件(套),其中一級文物 686件(套)(含國寶16件)。

館藏文物以古生物化石標本、彩陶、漢代簡牘、漢唐絲綢之路珍品、佛教藝術、近現代革命史料等獨具特色,在中華文物寶藏中亦佔據重要地位。特別是東漢銅奔馬、魏晉墓「驛使圖」畫像磚,分別被定爲大陸國家旅遊標誌和郵政標誌。

涼州攻鼓子

涼州攻鼓子是流傳在武威市涼州區北鄉一帶,尤其是四壩鎮的一種民間鼓樂舞蹈。據專家考證,攻鼓子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歷史上,四壩鎮一帶曾是北方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

早在西漢以前,這裡曾是瀦野澤,海子遍佈,水草豐美,許多遊牧民族紛至沓來,在這裡逐水草而居。少數民族素來驍勇善戰,能歌善舞。衆多少數民族匯聚一地時,樂舞更加發展興盛,在西涼樂舞中,鼓是最重要的樂器之一。

史書記載:環行急蹴舞攻鼓。這便是攻鼓子的起源。2008年,涼州攻鼓子被大陸國務院批准列爲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屬傳統舞蹈類項目。

據專家考證,涼州攻鼓子是漢唐軍旅出征樂舞的遺存,與大唐李世民出征時表演的《秦王破陣樂》頗有淵源。相傳,苗莊王年間,一支軍隊因戰鬥節節失利,而被圍困於城寨之中,他們急中生智,將兵器藏入鼓腹中,喬裝打扮成社火隊出城表演,攻其不備而出奇制勝,攻鼓子因此而得名。

傳統的攻鼓子一般由20人組成,兩人一對,五對一組,表演時陣法多變,舞步和諧,乾淨利落,穩健大方。涼州攻鼓子表演時由大鼓指揮節奏和速度,舞蹈隊形變化複雜,場面調度多樣,動作剛勁有力,在鼓舞中自成一體。

攻鼓子的表演風格渾厚而豪邁,給人以威武雄壯、粗獷豪放的美感,具有濃烈的西部特色。表演者裝束一般爲黑衣白扣,下穿燈籠褲,頭戴黑襆帽,左右兩側插上野雉翎,帽兩邊綴以白色紙花,臉上塗脂擦粉,眉毛畫得粗黑且上翹,儼然是古代的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