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福從青島碼頭工感染新冠 研究冷鏈傳播病毒可能性與保護

高福(見圖)等人研究,從青島碼頭工感染新冠到冷鏈傳播病毒可能性與保護。(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28日報導,去年以來,冷鏈已被中國大陸視爲新冠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一環,2020年10月青島疫情的源頭,也指向進入冷鏈場所搬運的2名碼頭工人。中國疾控中心、青島疾控中心等團隊在最近一期《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週報(英文)》(China CDC Weekly)發表論文,證實新冠病毒由冷鏈傳播至人類的可能性。

2020年9月,中國青島2名碼頭工人在咽拭子常規篩查後,被檢測出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基因組測序結果證實,2人由於接觸了攜帶新冠病毒的冷鏈產品外包裝被感染。

該研究的通訊作者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等人。

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一些從國外進口的冷鏈海鮮產品的外包裝中被檢測到帶有新冠病毒核酸。幾波局部疫情的暴發,尤其是在北京新發地和大連市的兩次疫情,均被認爲與首例患者接觸冷鏈海外產品有關。

以往的流行病學調查證明了這點,然而由於研究者未能分離出活病毒,冷鏈產品病毒對人類的傳播無法被證實。

研究團隊稱,此次研究中的調查在冷鏈產品上分離出了活病毒,從而進一步證實了冷鏈產品經由長距離運輸傳播至人類的可能。

實際上,去年10月17日,中國疾控中心官網發佈消息稱,近日,中國疾控中心對青島新冠肺炎疫情溯源調查過程中,從工人搬運的進口冷凍鱈魚的外包裝陽性樣本中,檢測分離到活病毒。這是國際上首次在冷鏈食品外包裝上,分離到新冠活病毒,並證實接觸新冠活病毒污染的外包裝,可導致感染。

2020年8月11日起,青島市對高危人羣,包括在冷凍海產品加工、銷售和裝運環節工作的人員,每14天進行一次核酸檢測。隸屬同一公司的兩名碼頭工人,於2020年9月22日和9月24日,被篩查出新冠病毒陽性,這些病例是青島市持續151天中的源頭報告。

在2020年9月8日(上一次核酸檢測)至23日期間,2名無症狀感染的碼頭工人,沒有在疫情高危區居住,沒有與高危區感染新冠病毒的或因不明原因發燒的病人接觸。兩人居住的社區均無輸入病例,且兩人也未與海外歸來者接觸。

在疑似病毒接觸期中,兩位碼頭工人均接觸了K號船卸下的國外冷凍鱈魚:兩人於2020年9月19日20時至9月20日6時期間在2個不同的儲存倉處理冷凍鱈魚。

藉由回溯性研究,研究者對71名運送K船冷鏈產品的碼頭工人的接觸史與裝載冷凍鱈魚時的行爲調查。調查結果發現,兩名受感染的碼頭工人有包括吸菸、戴口罩露出鼻子等風險行爲。值得注意的是,兩位受感染者均摘下口罩抽菸,而未抽菸者均未受到感染。

2020年7月起,大約90名船員登上捕魚拖網船V號(Trawler V)。2020年9月3日,包裝好的冷凍鱈魚從拖網漁船V號轉移到K船。V號拖網漁船的船員從他們的冷庫中取出鱈魚,以起重機將鱈魚轉移到K船,並在K船上將鱈魚冷凍(-18℃)。

研究人員提出,首先,研究發現,當被污染包裝具有較高病毒量時,病毒可在低溫下存活數週至數月(目前最長的記錄是7月至9月),病毒在冷庫中存放數月或數年後仍可能感染員工。其次,研究表明,SARS-CoV-2可以在潮溼、低溫和高鹽環境中生存,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對pH值、鹽度、溫度和溼度等環境因素,對病毒生存影響的進一步研究。

研究者建議,應在全球範圍內加強對冷鏈過程的管理,防止魚類和肉類生產過程中,出現新冠病毒污染。有必要對高危人羣進行核酸的定期篩查,以便在早期階段發現感染者。

同時呼籲,國際社會應密切關注新冠病毒的冷鏈傳播,建立國際應對機制,以防止新冠病毒在冷鏈食品生產、海洋捕撈與加工、運輸等環節造成的污染。同時,要加強對從事進口海產品冷鏈產品外包裝處理的從業人員和相關職業人員的衛生防疫知識培訓,進一步完善進口冷鏈食品工作環境相關設備設施標準的制定和個人防護標準的制定。此外,研究同樣建議,將港口工作人員列入緊急接種的高危人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