賡續歷史文脈 譜寫當代華章(強國建設 砥礪前行)

本報記者 楊 彥

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着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只有全面深入瞭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三星堆遺址祭祀區新一輪發掘啓動以來,頻頻掀起“考古熱”。特色文物出圈的同時,發掘現場的考古實驗室、考古發掘艙及各類考古技術突破備受各界關注。

“認識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離不開考古學。新時代考古工作者要更積極地講好中國歷史文化故事,着力推動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闡釋、轉化,讓考古成果不再僅僅深藏於學術論文中。”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舊石器研究所所長鄭喆軒正在努力探索皮洛、濛溪河等舊石器時代遺址的公衆考古之路,創新形式,讓更多考古現場成爲“大衆課堂”。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今年春節期間,全國各大博物館人氣滿滿,“博物館裡過大年”成爲新年俗。國家文物局數據顯示,2月10日至17日,全國博物館共接待觀衆7358.01萬人次,同比增長98.6%。

“越來越多的觀衆走進博物館,如何更好地讓他們看懂展品、理解展覽,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從事文博事業35年,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南京市博物總館副館長宋燕認爲,博物館要創新展陳方式,集專業性、趣味性、文化味於一體,努力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

在山東省青州市博物館,挨着文物北齊線刻畫像石,立着一塊觸摸屏。觀衆輕觸屏幕,即能看到全部9方畫像石的相關信息與動畫效果。“推動文物資源數字化,實現文物展示利用方式融合創新。”全國人大代表、青州市博物館研究館員王瑞霞介紹,作爲山東最早開展文物數字化工作的博物館之一,青州博物館力求借助數字化技術,實現文物的互動化傳播、沉浸式體驗。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傳播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價值符號和文化產品。”

開發文創產品“考古盲盒”,合作推出舞蹈節目《唐宮夜宴》……爲讓收藏在博物館內的文物動起來、活起來、潮起來,全國政協委員、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和同事們不懈求索。2023年,河南博物院接待觀衆270多萬人次,文創產品銷售額超3900萬元。馬蕭林委員說:“找到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契合點,古老文物也能變得時尚‘圈粉’。”

相關部門發佈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0月,全國共劃定歷史文化街區1200餘片,確定歷史建築6.35萬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係,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初春的廣州,繁花似錦。位於荔灣區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的永慶坊,遊人如織。在這裡,騎樓街、麻石路、趟櫳門、滿洲窗等充滿嶺南風情的元素隨處可見,非遺文化街區和粵劇藝術博物館交相輝映,各種潮流小店遍佈街巷。

“在加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前提下開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有機融入現代生活氣息,讓城市煥發新的活力。”廣東省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擔了永慶坊二期改造項目設計工作,全國政協委員、公司黨委副書記陳建飈認爲,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要應保盡保,做到空間全覆蓋、要素全囊括,也要活化利用,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爲一體。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代表委員表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爲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力量。

《 人民日報 》( 2024年03月02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