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拜登經濟學不敵「川普遺毒」的分化威脅

工商社論》

美國總統拜登6月初剛通過國債上限延期的政治考驗,6月底又公開宣揚「拜登經濟學」(Bidenomics)的成效,但最新民調卻顯示,只有1/3的美國成年人認同他的經濟領導力。更有甚者,拜登政府如今更要面對美國社會被「川普遺毒」進一步撕裂的危機,若民主與共和兩黨隨着大選迫近而持續對立,那麼美國將離拜登所勾勒的「重建更美好的未來」(Build Back Better,BBB)越來越遠,就算在外交與經貿上制勝,也無法掩蓋內政與國力衰退的命運。

川普繼3月因「封口費案」在紐約被起訴後,6月又因「文件門案」遭到聯邦刑事起訴,使他成爲史上首位遭起訴的美國卸任總統;罪名一旦成立,刑期最高恐超過100年。儘管如此,他仍堅稱自己無辜,並將參選到底,民調支持度還居高不下。

如今,「川普遺毒」已成爲美國朝野兩黨的共業,對於政治環境、司法審判及其他重大政策議題的影響舉足輕重。美國曆史學者Anne Applebaum在其獲得普立茲獎的專書著作《民主的黃昏:極權主義的誘惑》中指出,前總統川普對於民主政治、傳播媒體、司法部門以及立法部門,都造成深遠的負面衝擊。透過質疑和摧毀民主的政治程序,「川普主義者(Trumpist)的美國」,隨着川普的官司訴訟不斷,共和黨進入黨內總統初選的前哨戰,民衆質疑媒體、不相信司法、參衆兩院黨同伐異,愈演愈烈,鬥爭看不到盡頭。

美國兩黨政策主張南轅北轍。從個人處遇而言,像是給低收入戶的救助與補貼;非法移民的接納程序、安置庇護與居住工作、就業和就學等。而從政策領域來說,像是經濟議題、環境議題、基礎建設、都會與城鄉發展議題等。值得重視的是,這些政策與性別、年齡、種族、所得、教育程度、意識形態都有關係,也和城鄉差距,甚至和「紅州(共和黨)」與「藍州(民主黨)」長期執政的居住所在地,不同的法令規範相關,從而成爲複雜的社會問題,以致七年之病,難求三年之艾。

最近兩年來的四個難解事件,均發生在共和黨執政的州,使得政治對峙、官民衝突,戰火燎原。前兩個發生在佛羅里達州,都與目前爭取共和黨總統提名的州長迪尚特(Ron DeSantis)有關。其一,在共和黨長期執政的佛州,去年7月施行「父母教育權利法」(被稱爲「向同志說不」-Don't Say Gay Bill),禁止學校老師就性傾向和性別認同的相關議題,教導小學三年級以下的學童,如果家長有要求,學校就要提供就學子女的健康紀錄和教育相關資料。其二,佛州議會取消從1967年,賦予迪士尼樂園做爲「特別租稅區域」(special tax zone)的自治地位。原本就支持「多元性別」(LGBTQ+)、不滿州政府的迪士尼樂園,因而停止在該州預定斥資9億美元、提供2,000個工作機會的辦公園區興建計劃。

今年影響更深遠的兩個事件,則與墮胎藥、變性手術、非法移民有關。懷俄明州州長高登(Mark Gordon)領全美之先,在3月簽署法令禁止使用墮胎藥「美服培酮」(RU486),還希望將墮胎納入該州憲法,再交付公民投票。緊接着,4月就發生「RU486之亂」,起源於不同州的「聯邦巡迴上訴法院」法官,對於是否禁用該種使用多年的墮胎藥,有不同的法律見解,引發全國性的醫學、社會、政治、法律之爭議。雖然最後由聯邦最高法院在4月22日,做出暫時保留該款墮胎藥使用權之裁定,但仍然餘波盪漾。

另一個爆點,則是在共和黨長期執政的德州,5月下旬,州議會剛立法通過、禁止對未成年人進行變性手術,備受民主黨批評。而隨着前總統川普任內「以新冠疫情之名,行禁止移民入境之實」的所謂「第42條」(Title 42 of the United States Code)在5月11日到期,拜登總統推行允許遵循程序申請入境的移民政策,導致大量非法移民跨越邊境涌入德州,深受其害的州政府就直接將非法移民北送到民主黨長期執政的紐約州,從而引爆紅、藍州政府之間的移民戰火,迄今仍無解。

拜登大概沒有想到,從他4月25日宣佈參選連任迄今,這幾個月發生的內政大事,不是通貨膨脹,也不是民生經濟,而是涉及意識形態對立的「價值型」或「宗教型」的政策議題。這些用不同方式呈現或爆發在公共領域的政治爭議,既是基層選民的重要權益,也是內心深層的社會議題,更是美國明年總統大選、爭取選票和政黨競爭的重要戰場。在2024總統大選底定前,美國社會的對立只會越來越激烈,甚將牽動府會的對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