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東方之珠的困境、轉型對臺灣的啓示

東方之珠風華不再,被網民嘲諷爲「國際金融中心遺址」,然仔細觀察香港金融在過去一年的發展,轉型上的努力斧鑿斑斑,從構思到付諸行動乃至取得的成果,均值得我們借鑑。圖/中新社

香港一直爲全亞洲制度最完備、規模最大的金融市場,但近年的表現卻不如人意。以具有代表性的股市來看,2023年11月下旬香港恆生指數被臺灣加權指數超越,全年預估IPO規模略高於港幣400億元也輸給印度,三年來共超過百家券商關門大吉。東方之珠風華不再,被網民嘲諷爲「國際金融中心遺址」,如何鞏固和重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成爲香港當前最受關注的議題。

之所以出現上述情況,與疫情以來大陸經濟表現欠佳、地緣政治動亂和歐美資金撤離均有關係,原因既多且複雜。香港當局對此局勢也是心知肚明,當然不會坐以待斃,且金融法制與基礎建設等核心能力,和長期間培養的金融高端人才,是難以取代的優勢,雖缺了天時,地利與人和還在,調整身段後仍大有可爲,仔細觀察香港金融在過去一年的發展,轉型上的努力斧鑿斑斑,從構思到付諸行動乃至取得的成果,均值得我們參考借鑑。

最引人重視的趨勢之一,應屬伊斯蘭金融的擴大發展。全亞洲第一檔投資沙烏地阿拉伯股票的ETF,去年11月底前在香港掛牌,爲全年此類基金中規模最大者,即爲代表性個案,投資者可以港幣或人民幣等貨幣形式,直接參與沙國股市成分股的投資。

此一依附香港既有交易方式、擴大沙國投資資金的作法並不複雜,只要造市成功,在可預見的未來裡,應會有更多類似產品相繼問世,值得注意的是其所代表的意義,顯示尋找金融市場的新藍海得到了突破。曾經一度要發展伊斯蘭金融卻不了了之的香港,此番捲土重來不容忽視,陸續提出的建議,包括建立伊斯蘭金融試驗區、由香港大學領銜推廣伊斯蘭金融教育,以及政府籌設專責小組等,套件堪稱完備,不能以「多賣一種新興市場商品」的看法等閒視之。

尤其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沿線,伊斯蘭國家衆多,而人民銀行傾力發展的數位貨幣進度也領先全球,加上客觀而言,此範圍內經貿合作項目的金流服務,也非目前大陸金融體系能予以滿足,正好給了香港機會,在與大陸發展的連結上,可以從聚焦大灣區或成爲離岸人民幣中心抽離出來,利用完備的金融基礎建設,配合打造中的伊斯蘭金融交易制度,硬體軟體一起上,有機會在發展中的非美元交易市場,闖出一片天。

虛擬貨幣商品的開發,是香港金融轉型的另一個重點。主流金融社會的看法裡,對此一結合科技與金融的新型態貨幣,基本上是排斥的,態度也被動,香港則是相當積極。趕在去年底前,香港證監會宣佈,已做好接受虛擬貨幣現貨ETF基金的認可申請,將成爲亞洲第一個接受比特幣、以太幣衍生商品的市場,並強調之所以願意在此領域先走一步,目的是要維持亞洲區域內的數位資產領先地位。

虛擬性的金融資產發展至今,確實有着定價透明度不高、市場容易受到操縱等問題,亦即投資存有相當大的風險,各國的監理手段也不一致,普遍選擇從嚴管理,但香港採用不一樣的視角看問題,反認爲這是一次的轉型的契機,風險控管照做不誤,但對於虛擬資產和傳統金融商品的結合,願意去做更多的嘗試。

還有一項不容忽視的改變,發生在債券市場。2016年開始,香港協助亞洲地區各機構在國際市場發債的規模,均爲全球之冠,大抵而言,年發行總規模高達千億美元,由於交易規模夠大、價格條件相對好、市場自由度亦高,加上債券商品的種類多元,香港債市一直是國銀外匯部位調度的大本營。同樣趕在2023年結束之前,香港期貨交易所宣佈,與中國財政部合作擬具的10年期公債期貨合約,將於新年度的首季對外推出。

債市一般具有相對穩定、波動幅度可控制等特性,並因對貨幣政策的反應與股市反向,而成爲避險工具之一。看來,香港打算將此避險色彩濃厚的商品,賦予更多可能,既凸顯香港的風險管理商品持續推陳出新,而主流債券期貨合約對標的又是人民幣離岸市場,打造人民幣避險商品的新集散地,應該已搬上議事日程,香港金融的轉型大計又多了一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