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何不正名爲央視

(本報系資料照片)

近期公共電視因《斯卡羅》和《公視法》修正案,再度成爲政治話題。《斯卡羅》劇改編自歷史小說《傀儡花》,主要講述1867年的羅妹號事件,臺灣與世界接軌所引發的族羣衝突、競爭與認同等問題。該劇受到蔡政府官員們大力吹捧,稱許該劇說出臺灣獨特而波瀾壯闊的歷史故事。然而,亦有不少歷史學者指出,該劇內容有多處不符史實,甚有扭曲歷史、誤導史觀之虞。儘管各界對此褒貶不一,但無疑的,這是一出符合時代議題與政治正確的電視劇,成功宣揚了民進黨政府所強調的臺灣價值。

至於引發爭議的《公視法》修正案,則與公視董事長產生方式改變有關。文化部爲了解決連續數屆的公視董事會無法如期完成選任之窘境,故提出包括減少董事會人數、降低同意權門檻和改變董事長選任方式等修法建議,其中將目前「董事長由董事互選之」的方式,改成由「行政院院長直接提名董事長」之修法,引起諸多批評,抨擊民進黨政府過去喊着黨政軍退出媒體,如今卻欲伸手染指公視,企圖打造「國家媒體隊」之行徑,令人不齒。

前述兩件事,反映出一個深層問題,就是國人對已成立逾20年的公視,至今仍不相信其真能獨立於政治力之外,高度懷疑公視之獨立性和自主性。這樣的感受,無非來自於民衆長年「聽其言、觀其行」的印象。

自公視1998年成立以來,歷經董事會選任爭議、董事互告、經理階層與頻道節目政策隨政黨輪替更迭等事件,帶給民衆負面觀感,雖然公視節目整體表現不差,但100個優點抵不過1個缺點。回顧公視建臺與發展歷程,始終處於理想、現實和政治角力的拉扯之中。不同於英(BBC)、德(ARD&ZDF)、日(NHK)等國的公視先於商業電視之發展路徑,臺灣公視誕生於一個商業媒體系統已發展了2、30年且強勢主導的市場結構中,當時電視市場上已有近百家的商業電視頻道,公視要在強大的商業媒體環境中求生存,實屬不易。

況且無論是國民黨還是民進黨執政,當權者對「公共」電視之本質與制度,均認識不足和缺乏理想。觀察這些年來執政者心態可知,他們其實並無意支持公視朝向一個自主獨立運作的方向發展,反倒是將其作爲政治鬥爭的場域,視公視爲「央視」。

公視無錢和無權的困境,亦讓公視難以擺脫黨政干預的宿命。國外研究報告指出,公共電視之政治獨立性,與其經費來源息息相關。一般來說,公視財源如系來自於民衆繳交的電視(執照)費,較能確保其自主性與獨立性;但若是由政府預算支應,則容易受到政治力影響,不易維持獨立性。以目前公視經費高度仰賴政府預算,以及董事會與總經理等人事安排無法脫離政治影響的情形來看,公視去政治化,乃是天方夜譚。

其實我國《公視法》有關公視董監事會選任和組成之規定相當繁複,但如此複雜的提名、審查和同意權之流程設計,卻無法降低外界對公視董監事審查委員會和行政院提名的董監事人選去政治化的疑慮。文化部現提出「董事長由行政院長提名指定」的修法建議並不高明,不僅加深民衆對「公視就是政府電視」之認知,也讓想「去政府化」的公視,難以翻身。

話說回來,如果公視現實上不可能成爲獨立於政府控制而由全民資助的電視臺,何不乾脆正名爲「中央電視」,光明正大地成爲官媒,爲政府做內宣與外宣,坦蕩蕩地接受國會監督。當然,正名後的公視亦無須傷感,若能以中央銀行爲典範,懂得潔身自愛,與政治保持一定距離,或是仿效對岸央視製作幾部經典好劇或紀錄片,如「舌尖上的中國」、「如果國寶會說話」等,相信會比現在更能贏得民衆的信任和認同。(作者爲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