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移轉 新區域製造中心崛起

美中對抗帶來全球供應鏈移轉,以「美國製造」爲核心,推展到近岸、友岸外包。圖/路透

全球四大新區域製造中心崛起

近年美中貿易戰、科技戰不斷升級,在安全取代效率、分散取代集中、短鏈取代長鏈的思維下,令全球化供應鏈體系瀕臨崩解,中國做爲「世界工廠」、行銷世界的模式不再。尤其受美國主導,全球供應鏈重塑格局以「美國製造」爲核心,逐圈推展到近岸、友岸外包,業者大遷徙下,爲墨西哥、印度、東協等國帶來千載難逢的製造業崛起機遇。

近年在美中對抗、新冠疫情爆發、俄烏戰爭等事件衝擊下,全球供應鏈正持續進行前所未有的重塑過程,尤其美國亟欲在關鍵產業領域擺脫對中國製造的依賴,供應鏈的安全、韌性與彈性更加重要,令「去中化」、「中國+N」成爲熱詞。

在美方高喊「美國製造」爲核心後,全球生產鏈供應鏈模式從過去離岸外包,轉爲近岸外包(如美墨加自由貿易協定,USMCA)、友岸外包,新區域製造體系漸成主流,讓墨西哥、印度、東協國家在全球供應鏈重組過程中率先受益。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說:「當前美國商界與學界最熱門課題,就是供應鏈管理。」

四大移轉熱區 出線

面臨國際生產鏈供應鏈對抗新變局,具高市佔率、產業關鍵地位,以及在中國有較大投資者,均有分散投資生產的壓力,如蘋果、特斯拉、三星、臺積電等。

對此,貿協副秘書長邱揮立指出,當前全球四大移轉熱區已經成形,包括「戰略佈局型」區域製造中心的「美南墨北」、「市場佈局型」區域製造中心的東協、「策略佈局型」區域製造中心的印度,以及「區域市場佈局型」製造中心的中東歐。

以墨西哥爲例,作爲美國南鄰加上受惠USMCA,「美南墨北」將成美國最重要生產重鎮,包括半導體、汽車產業等。美國近年大力拉攏的印度同樣風頭甚健,在蘋果等品牌供應鏈帶動電子製造業起飛下,印度成爲全球第二大智慧手機市場,生產iPhone全球市佔率由2%(2019年)可望升至7%(2023年),令鴻海、和碩等代工廠業務也同步成長。

東協國家則各領風騷,如越南鄰近廣東珠三角,成爲業者「中國+N」思維下轉移首選地,且可享受關稅優惠轉銷美歐。泰國在臺廠金像電、欣興、華通等投資下,2022年臺灣超越中國成爲泰國第二大外資,推動該國朝向全球第三大PCB新鏈目標前進。馬來西亞則受惠產業結構完整,成爲東協半導體封測新重鎮。

傳產業則在東協面臨不同挑戰。一些臺商從中國延伸至越南設廠,原來的中國工廠,由於擁有品牌客戶認證,臺商部分選擇賣廠或出租,部分轉由員工經營,臺商再分享利潤。不過接手工廠的在地業者低價接訂單,產能並未縮減,另有臺商供應鏈延伸至東南亞,再加上中國內銷競爭激烈,導致產能過剩問題嚴重。

邱揮立說:「全球主流已從『市場全球化』轉變到『供應鏈全球化』。臺積電赴美設廠後,相關供應鏈陸續到美南墨北考察,墨西哥更是極力爭取臺灣PCB廠前往設廠。過去蘋果約70%的手機在中國就能生產,未來或將超過十個國家才能完成,即美國設計、臺灣代工、臺灣或韓國晶片、馬來西亞封測、泰國PCB、印度或越南組裝等。」

南向、東進 產業必修課

這種劇烈變動的情勢,令人回想起17世紀大航海時代,原本乏人聞問的臺灣受到列強看重,被推着登上世界舞臺。爾後數百年間雖屢經戰禍離亂,資源匱乏的臺灣總能發揮頑強的鬥志與生存力,在全球經貿與產業領域找出活路,佔有一席之地。

時至今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吹起重塑號角,是危機也是轉機。過去30年,全球業者將生產基地大舉押寶中國,臺商「西進」成顯學,但傳統全球化思維退場下,「南向」、「東進」將成臺灣產業界必修課。儘管陣痛難免,但也是臺灣全球化佈局再啓動,或許對臺灣與臺商來說,這是迎向另一個大航海時代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