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董娘,如何守護企業、鑄煉百年基石

一些王朝的創建或鼎盛時期,經常可以看到賢后良妃的微朦身影貫穿其間,她們的行爲高度相似。首先是非常重視教育,清朝皇太極的皇后孝莊,在兒子順治天花駕崩後,負起教育孫子康熙的工作,使其「勤問好學,嗜好書法,留心典籍」,爲康雍乾盛世打下基礎;明朝朱元璋爲皇子請的老師,教學嚴格,對不受教的皇子以筆管敲腦袋,皇子訴苦,朱元璋大怒,馬皇后向朱說道老師是以聖人之道教導孩子,不應發怒,朱元璋釋然,反而嘉獎老師。

其次,這些后妃擅長以潛運隱相的方式預先佈局聯盟關係,在必要時成爲人主動員興事的關鍵力量。清孝莊在福臨親政後,爲福臨選擇蒙族皇后,滿蒙聯姻穩定了清王朝的統治;在康熙繼位後,滿蒙聯盟已相當穩固,孝莊又爲康熙選擇了輔命大臣索尼的孫女爲後,日後康熙在清除權臣鰲拜集團時,索尼家族即堅定站在康熙一方、出力拚搏,鞏固了康熙的統治。孝莊還預設伏筆,打破滿漢不通婚的舊例,將漢族將領定南王孔有德的女兒孔四貞立爲福臨的東宮皇后,但孔四貞已許嫁給將軍孫延齡,孝莊遂將孔四貞收爲義女;孝莊再將另一公主嫁給吳三桂之子吳應熊爲妻,吳應熊因而必須赴京。在吳三桂不服削藩起兵叛清後,孫延齡作爲吳三桂部將,被孔四貞勸說反正,吳應熊則等同於在京人質,牽制了吳三桂的行動。孝莊極具遠見的聯盟佈局,在關鍵時點都發揮了作用。

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孫皇后在聯盟動員佈局上亦着力極深。李世民作爲秦王時,征伐四方,威望勢力直逼太子、引發猜忌,秦府上下又與後宮多有摩擦,但李世民在外征戰,長孫只能「孝事高祖,恭順妃嬪,盡力彌縫,以存內助」。之後李淵對李世民猜忌日重,太子又日漸緊逼、設宴毒害不成,摩擦已不可挽回時,長孫一方面仍舊不放棄彌縫、一方面與胞兄長孫無忌及房玄齡等秦王府僚無條件支持秦王,待至玄武門起事凌晨,李世民引將士入宮授甲,長孫「親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須知就起事將士之立場而言,此種起事成敗難料,即使成功,各將士又是否會成爲李淵事後問罪之代罪羔羊、亦未可知,故遇事退縮亦合情理;然而平日極盡調和平紛之秦王妃,不顧危難、挺身鼓勵將士,可說是爲起事灌注了強烈的動員力量。

賢后們的第三個相似處,在於能阻止人主的意氣決策,但同時能剋制自我權力慾望,不主動介入特定人事決策、只就一般事理論斷。唐太宗雖能納諫,但抑或會被臣屬激怒,回到後宮,經常是長孫皇后先予以安撫、再以理據啓發唐太宗、平息怒氣,魏徵及房玄齡都曾受惠於此。唐太宗想讓長孫無忌擔任宰相,長孫無忌也有意出任,長孫皇后卻出面阻止、以防外戚干政。然而當唐太宗以具體賞罰之事徵詢長孫皇后時,長孫皇后卻是拒絕干預朝政。相似的情形是朱元璋建政後,想找馬皇后的族人分封官爵,馬皇后也是認爲分封爵祿偏愛外戚之家,不合律法、堅決拒絕,事情才作罷。

能夠重視教育,便能完善傳承;能夠明白男主志向、並以女性能爲可爲的方式,爲其補足布建關鍵的聯盟關係,便能有助於男主揮灑志業;能夠體會男主在外可能的意氣之爭,爲其平撫匡正,便能使其免於大錯;能夠剋制權勢意念,爲組織樹立良好風範,便能使組織各員盡其本分。有志於興家旺業的董娘們,可以做到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