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觀決定世界有多大 教育部將提升國際教育品質

在今天的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中,教育部表示,將深化中小學國際教育。(林志成攝)

國際觀,決定我們的世界就有多大!教育部今天表示, 爲迎接全球化及後疫情時代來臨,5月已發佈「中小學國際教育中程發展計劃」,以提升國際教育品質爲核心價值,將深化國際課程及拓展國際交流,提升學生國際觀。

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今天在淡水舉行,教育部國教署副組長孫旻儀說,今年2月7日成立「中小學國際教育推動會」,提供國際教育推動之諮詢及溝通平臺,各地方政府未來也將設置國際教育中心,透過跨領域專業社羣共學共備研發國際教育課程,全面優化國際教育品質。

臺師大教務長劉美慧表示,提升競爭力,需強化國際觀,但臺灣學生的國際觀仍待加強。之前曾有一個對國內2000多個高中及大學生所做的調查,問哪一個國家難民最多?多數學生回答是非洲。但非洲不是一個國家,而世界上難民最多的國家是敘利亞。

劉美惠表示,世界快速變化,學生的學習不能只是在蒐集資料,而應該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上,不能阻止學生使用ChatGPT,而應教學生如何問問題及判斷統整資料。

劉美惠說,提升國際教育是面對全球化時代的必然,透過學校本位國際教育課程的引導,培養學生尊重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強化國際移動力,善盡公民責任進而彰顯國家價值,正是我國國際教育培育全球公民的主要意涵。

嘉義市文雅國小校長黃金木分享學校歷經15年深耕國際教育課程,他們透過跨國共學和日本學生共同完成藝術壁畫,並結合種植鬱金香及參與國際學伴等活動,提升學生國際素養。

臺中市惠文高中組長吳彥慶說,該校結合外籍教師發展校訂必修課程於高一全年級辦理爲期2個月的文化箱課程,另跨學科教師結合大學及當地NGO組織,研發結合海外服務學習的校訂課程並前往海外擔任志工。

新北市樟樹國際實中校長陳浩然表示,該校由跨羣科教師組成社羣,將國際教育融入語文、數學、社會及專業羣科課程中,並發展國際教育校訂必修課程,同時研發國際技職交流基礎素養課程手冊,亦透過國際教育周展現學生學習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