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海牛文化節 親子搭牛車體驗採蚵和潮間帶生態

2020國際海牛文化節在芳苑天宮廣場登場,今年活動進入第二年,健走活動吸引許多親子報名響應。(謝瓊雲攝)

全臺獨一無二的「2020國際海牛文化節」8日在芳苑鄉普天宮登場,漁民昔日用經訓練的海牛到潮間帶管理蚵田、採收牡蠣,海牛車隊目前僅存下8只老牛轉型觀光遊客體驗採蚵。海牛在廟埕廣場上吸引衆多親子目光。(謝瓊雲攝)

全臺獨一無二的「2020國際海牛文化節」8日在芳苑鄉普天宮登場,漁民昔日用經訓練的海牛到潮間帶管理蚵田、採收牡蠣,海牛車隊目前僅存下8只老牛,轉型觀光載遊客體驗採蚵。海牛在廟埕廣場上吸引衆多親子目光。(謝瓊雲攝)

除了體驗搭海牛車採蚵、認識潮間帶豐富生態,在國小舉辦寫生比賽,也進行Q版海牛LOGO圖樣設計徵選比賽。(謝瓊雲攝)

2020國際海牛文化節8日在芳苑普天宮廣場登場,8只海牛逐一出場與參加活動的親子相見歡,小朋友們體驗喂海牛吃牧草,搭牛車體驗潮間帶生態,彰化縣王惠美說,希望更多人認識這項稀有的漁村文化,讓海牛繼續繁衍、傳承,增加農民收入

芳苑鄉漁村潮間帶盛產先填的珍珠蚵,養殖蚵田近年多采取拚裝牡蠣搬運機「鐵牛」今年海牛文化節除了萬牛犇騰樂活健走、海牛的家國小寫生比賽、潮間帶生態體驗及農漁特產推廣市集之外,還讓親子體驗餵食海牛吃草,讓廟埕廣場上擠滿人潮

王惠美表示,芳苑潮間帶牛車採蚵文化是全國獨一無二,2016年登錄爲珍貴無形文化資產,目前海牛車隊的海牛陸續凋零,只剩下8只老牛,去年首度舉辦海牛文化節,盼透過觀光活動帶動更多人來此體驗、關心,藉此保存海牛文化。

農業處指出,潮間帶海牛車採蚵漁法,源自日治時期漁戶運用經特殊訓練的「海牛」,至潮間帶進行蚵田養殖及採收作業;至今仍完整保存牡蠣養殖技巧及海牛訓練知識,並持續推廣牛車採蚵與潮間帶環境解說,於今年正式成爲彰化縣第一個「傳統知識與實踐」類別的無形文化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