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科會助攻科研創業 央大光纖陀螺儀、南大鋰電池回收成功商轉

國科會自今日起連續兩日辦理「科研創業計劃」商業開發培訓營,(左起)國家實驗研究院組長詹德譯、國家實驗研究院榮譽顧問歐耿良、臺灣大學教授陳炳𪸩、中央大學教授鍾宏彬、國科會產學園區處處長許增如、臺南大學教授張家欽、中央研究院研究員何建明、臺灣大學教授莊裕澤、國家實驗研究院副院長林博文等人受邀出席。(國科會提供)

國科會推動「科研創業計劃」,致力將學界的科研成果落地商業化,其中像是中央大學陳啓昌教授團隊自主研發光纖陀螺儀,可多方應用於地震儀與橋樑監控等防災領域,系統並已進入試量產階段;臺南大學張家欽教授團隊則開發出鋰電池完全回收技術,解決了電芯製造廠廢棄物處理難題,達成鋰電池產業循環經濟。

國科會於9日起連續兩天舉辦「商業開發培訓營」,協助學界具技術產業化的潛力團隊進行商業化,參與團隊將接受商業發展策略、市場分析等專業培訓,同時與成功企業家和投資者互動,建立有價值的聯繫和經驗分享。

中央大學陳啓昌教授團隊參與本次成果發表分享。團隊衍生的新創公司「互宇向量公司」,累積10餘年研發歷程,擁有國內外25項以上發明專利與申請案,成功提出國內唯一自主設計製造的光纖陀螺儀(FOG)及光纖陀螺儀慣性量測單元(FOG-IMU),提供光纖陀螺儀一站式服務完整解決方案,現已與國內航空大廠合作進入試量產階段。

陳啓昌團隊介紹,光纖陀螺儀相關產品可應用於國防、海事、航空與太空等領域,如無人機、無人載具、小型衛星,提供無參考座標下的慣性相對定位,亦可衍生應用於旋轉式地震儀和橋樑監控等防災系統等防災應用,並於今年前往美國與國家太空中心(TASA)參與Satellite 2024展覽,積極拓展國際商機,致力於成爲光纖陀螺儀慣性量測領域的國際領先品牌。

臺南大學張家欽教授團隊開發鋰電池的完全回收技術,以低能耗、高安全性的專利技術分離鋰電池正、負極材料與電解液,並可高度回收鎳、鈷、銅等金屬。

張家欽團隊提到,目前電池拆解技術的總回收率已達8成以上,回收後可用於再生鋰電池的正負極材料製作和電解液製程,並應用於備用電池、小型鋰離子電池等市場。

張家欽團隊指出,再生材料製作不需使用高溫耗能設備,能從源頭降低生產成本和大幅改善環境污染問題,解決了電芯製造廠的廢棄物處理難題,同時實現石墨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從而達成鋰電池產業的循環經濟。